英国《卫报》:社交媒体推动年轻人查包養網站比較陷入“抗老焦虑”_中国网

英国《卫报》1月27日文章,原题:为何我们的包養孩子痴迷于抗衰老疗法?照照镜子就知道了 受社交媒体尤其是TikTok的影响,年轻一代似乎正在采用严格的抗衰老护肤方案,尤其是年轻女性。根据英国皮肤科医生协会的说法,如今痴迷于抗衰老疗法的人包括Z世代和更小的年龄层群体,有的甚至只有8岁。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关键词是“预防性抗衰老”。他们会涂一些本来只有中老年人才会使用的保湿霜、去角质霜和“青春永驻霜”等产品,而这些产品的定价往往不菲。推崇“预防性抗衰老”也是这些产品的老把戏了,有些售价高达50或60英镑,还有很多大牌的价格对这些年轻人的父母辈来说都有些过于高昂。

毫无疑问,社交媒体是推动年轻人“抗老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年轻人的消费能力也在增长。去年秋天,美国投资银行派珀·桑德勒公司对近9200名青少年的购物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护肤品的支出增加了19%。皮肤科医生报告说,年轻人养成了复杂且不恰当的护肤习惯,也产生了更严重的“抗老焦虑”。伦敦一位皮肤科顾问医生甚至需要应对青少年对“鱼尾纹”的担忧。

这与我们X世代童年的“美容之法”相去甚远。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童年的“美容之法”是由棕榈皂和法兰绒洗脸巾组成的。而现在,年轻人的护肤法听起来简直有点惊悚了包養。对韩国文化的迷恋导致了很多年轻人对“韩国化妆品”和“完美水光肌”的追求。年轻人热衷于观看“与我一起做准备”等TikTok化妆教学视频,并在上学日早起费力打扮一下。去年,一名12岁的少女曾因其严格的“美容之法”而走红,在她所有的日常护肤及保养措施中,甚至包括把纸粘在车窗上以遮挡阳光这一方法。

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被怂恿着注射预防性肉毒杆菌,美容行业也开始针对更加年轻的群体推出产品,迪奥甚至推出了婴儿护肤系列。卡戴珊姐妹也参与了这种护肤大势:金姆和考特尼的女儿(10岁的诺思和11岁的佩内洛普)在网上分享了她们护肤的视频。还有一些年轻人被称为“丝芙兰孩子”,因为他们经常在丝芙兰等美妆店闲逛。

皮肤科医生们表示,虽然有些年轻人需要在监督下得到治疗(比如治疗痤疮),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防晒、卫生和青少年时期用的一般保湿品就足够了。年轻人为了消除皱纹、细纹和色素沉着而使用的一些产品含有类维生素A、果酸和水杨酸,反而可能会引起皮肤刺激、片状皮肤等问题,甚至造成长期损害,尤其是在不正确混合使用的情况下。有知名护肤品牌甚至不得不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解释说,它的一些产品并不适合年轻顾客。

所有这些现象似乎都超出了一般的年轻潮流和同伴压力,进入了一个充满完美主义以及自我形象痴迷的时代。抗衰老是美容行业的主要产品,预计到2030年,全球抗衰老市场的价值将达到1066亿美元。但对于孩子来说,为自己的一道笑纹感到焦虑是毫无必要的。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无法接受自己素颜样子的人,这个时代的标准也是如此的不现实且苛刻,以至于人们去整容包養網的时候都不拿明星的照片了,而是拿着自己美颜过的水灵灵的照片。

作为长辈,我们也包養網價格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做法,我们是如何培养出在恐惧衰老中度过童年的这一代年轻人的?年轻人会有如此严重的“抗老焦虑”,与“有样学样”脱不了干系,也许包養網这是我们年龄歧视文化下不可避免的结果。在我们很多人的视角中,变老是不能接受的;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老年人也被污名化了。这种扭曲、腐蚀性的价值观已经深深扎根于脆弱、可塑的年轻人的大脑。它确实与社交媒体、大众媒体和美容行业有关,但并不仅此而已。(作者芭芭拉·埃伦,陈欣译)

查包養網站比較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探讨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近年来,暴雨、洪灾、飓风、高温在内的各类极端天气事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创伤。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精神灾难往往是最深、最严重的,人们的精神世界遭到破坏,导致情绪和认知功能异常,生活希望丧失,消极悲观,厌世意识形成,安全感下降。如果不及早干预,受影响者的身心健康将遭受不可磨灭的损害。灾后心理创伤影响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受害者家属和幸存者,还包括目击者、救援人员等。及时、系统的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减少洪水造成的强烈压力反应,还可以预防长期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分析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的心理问题现状,探讨基于我国国情构建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于今后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和灾后心理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灾害会给经历者带来巨大的负面心理冲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灾难经历者和救援人员均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灾难程度不同,心理疾患严重程度也存在差异。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灾害发生1年之内,受灾人群中出现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的比例约为30%—50%。我国近年来对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问题的调查逐渐增多,各项研究结果都显示出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问题较高的检出率。

灾难经历者心理健康问题

在一项针对唐山大地震孤儿幸存者的调查中,受访者中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例为23%;在地震发生30年后开展的调查显示,其现患率仍高达12%。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灾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有30.9%的受访者出现急性应激障碍,31.1%的受访者存在抑郁症状,12.9%的受访者出现过自杀观念。

除了地震,常见的重大自然灾害还包括洪水和泥石流。在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发生5年后对受灾居民的调查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检出率为32.30%,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5.77%,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6.80%,焦虑与抑郁共患检出率为22.34%。2010年,江西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心理症状检出率为84.6%,7.9%的灾区居民存在中度或重度心理问题;创伤后应激的检出率为3.19%。对2021年“7·20”特大暴雨灾害后河南省572名居民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27.4%的居民压力得分为重度。被困、经历或目睹他人遇险或痛苦的居民,其焦虑和压力得分更高;经历或目睹公交、地铁等公共设施损坏的居民,其抑郁、焦虑和压力得分较高。

此外,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在灾难发生时不同的经历,如亲属是否死亡、死亡亲属人数、年龄、家庭财产损失的严重程度、性别、教育水平、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满意度,均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在不同的群体和情况下实施灾后危机干预。

援助人员心理健康问题

除了受灾人群,援助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灾难发生后,参与救援的战士和医务人员直接进入灾难现场参与救援活动,感官受到很大影响,容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

对汶川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状况调查研究显示,救援人员心理应激持续时间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约15%人员在10天后持续存在应激反包養应;在震后1个月时急性应激障碍患病率仍高达13.5%;地震发生后2个月直至2年对救援人员的调查显示,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显著升高,表明汶川地震作为重大应激事件,给救援人员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震后2年总体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下降,但已经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者缓解率很低。

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当地消防及医务等救援人员具有受灾人员和救援人员的双重身份,既可能存在普通群众同样的灾后心理问题,也可能存在因救援等暴露在灾害现场带来的冲击,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需要引起特别的、持续的关注。

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的特点

灾害心理变化各阶段特点

一般情况下,受灾群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可经历4个阶段。

麻木震惊期。当处于麻木震惊期时,心理受创者依照不同反应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人处于麻木状态,大脑一片空白,甚至失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照料;另一类人则异常镇静,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出于自我心理保护而处于回避状态。在灾后3天之内或者1个月之内出现此类反应都是正常情况,此阶段心理受创者缺乏安全感,需要保障其衣食住行,并提供理解和陪伴。

否认追寻期。进入否认追寻期后,有些心理受创者会在家人去世1—2个月时仍认为对方还活着,想要继续寻找对方的踪迹,这样的状态通常会持续3—6个月。此阶段需要充分尊重心理受创者,既不强化他们的追寻行为,也不能着急将其带回现实中,要允许他们进行情绪处理。

混乱沮丧期。进入混乱沮丧期后,心理受创者已经接受了家人去世等事实,情绪沮丧和悲伤。在这个时期,亲友需要着重关注其情绪,与其更多地共情并提供支持,帮助其迈入重新连接期,逐渐回归现实,重获安全感、连结感和效能感,开始新的生活。

重新连接期。很多灾民无法依靠自己和亲友的力量完成灾后心理重建,他们的应激反应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变小,他们的痛苦甚至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愈发严重,这种情况下就要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以避免急性应激障碍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

急性应激反应及急性应激障碍症状特点

灾后1—3天为急性应激反应期,一般1—3天自行缓解,最多不会超过2周。但少数人的急性应激反应会持续到灾难发生后1个月内,可能会出现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失眠,甚至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症状,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1个月内缓解。

如果急性应激反应症状持续到创伤发生1个月后,或1个月后才开始出现,同时会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那么就要警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往往会在清醒时感受到创伤场景在脑中突然的重现,且睡眠时通常会出现与创伤相关的噩梦,继而产生强烈的痛苦情绪或躯体症状。若不加以干预,这些包養網症状会持续多年,严重影响灾民的灾后生活。因此,若要减少急性应激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减轻灾民后续的痛苦,必须要在灾后快速评估灾民心理状况并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

因此,基于灾后心理危机的特点,从灾难造成的持续性和深远的心理伤害可以看出,开展灾后短期心理危机干预和长期心理重建是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工作。

重大自然灾害灾后心理危机工作的现状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灾难对人群的冲击,促进人群心理正常复元,使其具备适应新生活的能力。

1994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相关专家为新疆克拉玛依火灾遇难者家属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标志着中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诞生。此后,心理干预专家先后出现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2000年洛阳洛阳东都“12·25”特大火灾等灾害中。2003年SARS事件期间,我国也组织开展了大量针对不同群体,包括患者、疑似患者、密接者、隔离人员、一线医护人员等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原卫生部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深入灾区,这是全国救灾医疗行动中第一个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心理咨询师云集而至,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能有序、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甚至可能会对灾区群众带来二次伤害。为应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特殊性,同时指导各地科学地、规范地开展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原卫生部印发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这是我国第一次由国家部委出台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指导原则。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要建立健全国家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和机制,同时还要在人民群众中积极普及心理危机特点、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不断提高人们对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态的知晓率,进一步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有效促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在灾前、灾中、灾后有组织、有目的、有条不紊地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是减少灾后心理问题发生和发展的有效手段。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顺利有效实施需要广泛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支持,涉及各级政府的组织结构、权责分配,社会和专业资源的整合与协作。因此,依托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建设,构建和完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建立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重大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项公共服务不仅属于应急管理的范畴,也属于卫生健康的一部分,其实施和保障必须由政府主导;同时,为了加强国家层面对于重大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统筹,建议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建立国家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综合包括卫生部门、应急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等各个部门,组成心理危机干预的联合小组,为应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提供保障。结合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及应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建立长效机制,我国应从危机管理的4个阶段,即预防阶段、准备阶段、应对阶段、恢复阶段,结合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图1),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及预案,为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及心理康复工作奠定制度基础。

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系统建设涉及应急管理、心理健康促进等多个方面。由近几年政府所发布的政策法规可见,心理危机干预逐渐受到重视,在法治建设部分,很多条文都写到了要重视心理危机干预,要开展心理援助活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明确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范畴,强调了在重大灾害情况下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必要性。但是,目前政策法规层面,却没有具体规定由谁来做、什么时间做、怎么做、怎么评估效果等问题。

因此,未来应该在应急管理部和国家卫生与健康管理委员会的通力协作下,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处置预案》等法律法规中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内容。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心理危机干预的顶层设计、组织机构、实施机构、运作方式、资金来源、人员准入和管理培训,从整体上切实规范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和实施。完善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政策法规体系,使各级部门发挥自身职能优势,不断推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进一步明确政府及各方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角色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和良好运行,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是社会、市场和个人的共同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必须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将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各级政府应急预案管理,将大大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顺利、有效实施,并将对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包養網價格救援工作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发挥巨大作用。

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部门、团体、个人都无法独立完成。政府应积极协调,科学、有效、可持续地引导社包養網会各界力量为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建立并完善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和体系

灾害发生后,迅速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群体,是减少灾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减少“次生危害”的重要任务。主要措施包括成立组织管理组、心理危机专家团队、热线电话咨询服务组、心理咨询组等,以形成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对灾后心理危机进行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干预。

因此,建议依托国家部门或专业机构,建立国家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机构,组织开展心理危机救助人才培训,建立心理危机救助的人才库,明确各级政府和组织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责任。同时,在日常事务中应不断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管理,建议建立市、区、街、社区上下联动的四级网格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发挥下沉医生、心理专干、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搭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依托各级心理危机干预指挥机构,构建政府主导、社区主导、社会团体、市场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心理危机干预实施体系,夯实基层对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

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提高国民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不仅要加大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建设,还要全面推进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作为一个完整的指导体系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科学应用。同时,在建立危机干预人才库的同时,还应注意促进心理危机干预发展的外延,培养专业的心理人才和专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加强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普及,将心理危机干预融入社会工作服务的日常工作中。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和基层工作人员组成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根据干预对象和职责分工,匹配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依托数字技术,建立“线上+线下”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共享等新兴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数字技术在医疗,特别是精神心理领域应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数字诊疗不仅拓展了在精神心理疾病服务方面的运用,也推动了精神心理健康在线医疗服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因此,可通过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开发基于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远程心理危机干预平台,辅助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管理、评估干预等包養網,不断完善传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可及性、有效性。

(作者:孙艳坤、宫艺邈、黄薛冰、钱英、孙思伟、陈红光、陆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去年以来法律援助机构帮助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68亿元_中查包養網心得国网

用心用情扶危济困 关心关爱温暖民心 去年以来法律援助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硕果盈枝

□ 本报记者 蔡长春

不断扩大援助范围,畅通法律援助申请渠道,简化审查程序,提高办案质效,打通法律援助服务“最后一公里”。

积极推动法律援助申请“域内通办”“跨域协办”,为农民工架起一条跨域申请的“快速路”,跑出法援惠民“加速度”。

……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亿万民生福祉,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及社会和谐稳定。

去年以来,司法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展“薪暖农民工”“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深入开展“法援惠民生 助力农民工”活动,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据统计,2023年,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共组织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48万件,受援农民工54万人,帮助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68亿元。

用心用情扶危济困,关心关爱温暖民心。

全国各级法律援助机构持续为农民工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切实做到了“应援尽援、应援速援、应援包養优援”,硕果盈枝,成效斐然。

服务渠道全面拓宽

“太感谢你们了,没想到一个电话就能在你们这里申请法律援助,等我康复后还要来舟山打工!”2023年9月,湖北籍进城务工人员连某特地从老家孝感来到浙江省舟山市法律援助中心,送来写有“青天有鉴 司法为民”的锦旗,感谢法律援助中心在他遭受交通事故后给予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服务“触手可及”,让农民工兄弟维权无忧“暖到心窝”。

浙江省坚持线上线下发力,努力构建法律援助“就近办”“随时办”服务体系;江苏省不断强化法律援助站点建设,完善便民服务网络……

各地法律援助机构充分利用59万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7万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和33万个法律援助联络点,就近就地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半小时服务圈”基本形成。

同时,各地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为农民工群体提供全天候不打烊服务,仅广东省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2023年就为10万名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农民工张莉(化名)被公司通知办理离职手续时,才得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也未缴纳社会保险。获悉情况后,天津市武清区法律援助中心对她的法律援助申请“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事情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近年来,天津市法律援助机构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天津法网,全力为农民工提供优质法律援助服务。

“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目前,全国80%以上的地方实现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网上办。

其中,河南省将法律服务网与政包養網务服务网数据对接,实现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一键转交”;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微信小程序为132万名农民工提供“一站式”法律援助。

各地法律援助机构全面拓宽服务渠道,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切实为农民工撑起合法权益的“保护伞”。

精准援助重点群体

拿到被拖欠的工资,孙某某等24名月嫂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

2023年3月,孙某某等人先后入职江苏省仪征市某母婴护理服务有限公司从事产康师工作。截至同年6月30日,该公司拖欠众人工资近18万元。无奈之下,孙某某等人向当地法律援助工作站反映了上述情况。

仪征市法律援助中心得知后迅速启动“征先锋·法护农民工”协同响应机制,当天组织工作人员和承办律师赶赴现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经多方协作配合耐心释法说理,于次日推动双方达成协议,既维护了受援人的合法权益,也帮助地方企业解决了经营困难。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包括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月嫂在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劳动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谁来维护?法律援助主动送上法治温暖。

江苏省零工市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年均接待求职者3万人次。江宁区司法局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诉求和现实难题,在江苏省零工市场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以协调劳动关系、调处劳动争议为日常工作重点,积极引导劳动者通过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合法途径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如今,法律援助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带来的法治温暖也在广东省结出累累硕果——广州市在全国率先设立“广州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灵活就业与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项目,免费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珠海市推动建立“法律援助+调解”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实现了法律援助对新就业形态包養網劳动争议案件咨询、申请、调解、仲裁、诉讼“五位一体”无缝衔接。

“要不是法律援助中心给我们指派援助律师打官司,我们这些人的工资就要不回来了!”1月30日下午,刚刚拿到拖欠工资的周某等人将一面写有“法律援助伸援手 为民维权解民忧”的锦旗送到陕西省富平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宏莉手中。

周某等人是给某运输站负责分拣、送货的工作人员,被拖欠工资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成功拿到欠薪,解了燃眉之急后的他们内心满是感动。

2023年,仅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法律援助机构就为网购主播、客服、外卖小哥、快递员等41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了法律援助。

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月2日,全国铁路春运工作进入第八天。陕西省西安市法律援助中心认真落实司法部通知要求,与西安铁路公安局西安公安处联合成立“薪暖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启动“一次办好”车站服务,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送上法治关爱与温暖。

为做好春节前后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司法部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办好”法律援助服务,包括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

各地法律援助机构迅速行动,以优质暖心的“一次办好”服务,让农民工能够安“薪”回家过年。

农民工异地打工身亡,家属索赔无门怎么办?

2023年6月10日晚,四川籍农民工向某某在广东省中山市某施工项目工地升降车上作业时不慎坠落身亡。向某某家属寻求赔偿无果,急得团团转,后经人指点来到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法律援助中心驻中山工作站求助。法律援助中心当天受理,全程协助死者家属参与调解并获赔偿,一起异地农民工身亡赔偿案得以圆满解决。

四川各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畅通法律援助申请渠道,省法律援助中心、遂宁市、泸州市、凉山州、达州市建立省外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在外川籍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申请法律援助引导等服务,成效十分显著。

法律援助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浙江全力实施省政府民生实事“法律援助市域内100%通办”,加强跨市域的接收、转办工作。其中,舟山市深入推进“千岛通办”,省去了农民工舟车劳顿之苦。

河南省不断优化法律援助服务,努力提质增效保民生。其中,信阳市创立包養“金手杖”工程,在全市11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均设立驻仲裁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务工人员讨薪仲裁与法律援助对接机制,取得明显成效。

安徽等地组建专业律师库,指派经验丰富的律师承办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黑龙江等地建立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办理机制,提前介入、包養平台推薦专人办理;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管机制,规范法律援助服务流程,落实法律援助案件全过程监管,做到农民工案件结案必评,努力实现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法援有爱,情暖人间。

在全国各级法律援助机构的不懈努力下,法律援助之花在大江南北绽放得更加绚烂,法治阳光照亮了农民工的打工路,给他们带来了更多温暖。

新华全媒+丨我国视障人士首次使用无障碍格式文件完成结婚登记_中查包養行情国网

3月12日,新人张女士和王先生在结婚宣誓后手持无障碍版结婚誓言和鲜花合影留念。

当日,北京市西城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宣誓厅里,新人张女士和王先生手捧结婚誓言,共同许下携手一生、白首不离的诺言。

宣誓台前,王先生一身西装,难掩激动;张女士穿着红色旗袍,连酒窝里都盛满幸福。与其他新人稍显不同,他包養網排名包養網面前那份记录着结婚誓言的文件上,一个个小包養網價格小凸点排列有序。在宣读誓言时,张女士的双手始终熟练地摩挲着这些凸点。

包養张女士和王先生都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王先生能勉强看清大字,张女士只能感受到微弱光感。

为了让这场特殊的婚姻登记有爱无“碍”,在了解了新人视力情况后,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的包養網心得工作人员与中国盲文出版社合作,专门制作了盲文版、大字版无障碍格式的结婚登记告知单和结婚誓言,这也是我国首次为视障人士提供结婚登记无障碍格式文件。

2023年9月,我国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对无障碍社会服务进行专章规定。此次为视障人士提供结婚登记无障碍格式文件正是一次有益探索。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四川:以查包養網花为媒 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_中国网

3月7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五宪镇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一辆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小火车”行驶在油菜花海间的绿道上。

早春时节,四川地区油菜花次第开放,各地举办丰包養網富多彩的油菜花观赏旅游活动,吸引游客踏包養網青休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四川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生态包養網旅游休闲目的地,以花为媒,做强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包養網心得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包養

  

四川:以花为媒 美丽经济助力查甜心寶貝包養網乡村振兴_中国网

3月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包養網比較市道明镇,游客在油菜花田里观光。

早春时节,四川地区油菜包養網花次第开放,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油菜花观赏旅游活动,吸引包養游客踏青包養網休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四川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以花为媒,做强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包養

互相伤查包養app害!英新政严查欧盟商品,“熟食货架可能从4月开始空空如也”_中国网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刘皓然】为保证“生物安全”,英国政府对欧盟进口产品新政策将于本月31日起正式实施,届时肉类、奶制品以及各类绿植将受到严格的分级管理。

这一新政策在英国和欧盟引发贸易焦虑,商家纷纷表示新政必然导致物流延误、成本飙升,甚至怀疑英国海关是否有能力应对大量的检验工作。英国媒体预计,新政实施后很多常见的欧洲副食产品会从英国的商超货架上彻底绝迹。

“双向限制”成本飙升

据英国《观察家报》27日报道,本月底开始,英国政府将对欧盟进口商品实施“边境目标运营模式”。在这套新模式下,欧盟出口英国的全部动物类、植物类产品均将被划分成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其中中、高风险等级的商品须专门接受卫生检验或检疫方可通关,涵盖了大部分的肉食、奶制品以及绿植。

而自今年4月30日起,上述商品将在英国新建的约30个边检站进行检验。《观察家报》称,英国这套新规是为了对应欧盟的现行规章:在二者“分手”后,欧盟对英国出口商品制定了系列检验标准,并早在2021年年初就已开始实施。

然而,新模式却在英国外贸进口行业引发了不小的焦虑情绪。英国最大绿植批发公司的负责人麦肯纳就表示,英国在脱欧前物流效率很高,通常都是周一订货、周三就能收到,“脱欧”后该公司每年多出几十万英镑的检验开销,物流时长也会增加到一星期左右。

如今英国和欧盟面临着“双向设限”,他担忧今后的生意面临更多的延误和更高的开销。他无奈地包養網表示:“这些改变将带来巨大的未知数。”早在去年10月英国政府就已经作出评估,认为新规实施后从欧盟进口相关产品的英国公司每年将面临3.3亿英镑的额外开销包養網

“熟食货架空空如也”

代表英国冷冻食品进口产业的冷链联合会负责人索斯霍尔说,对于小型食品出口商而言,边境检验意味着每单货品将额外支包養網出数百英镑。英国肉类加工协会也警告称,新政可能会使原先摆放火腿、香肠一类的熟食货架从4月开始空空如也。

根据《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在伦敦的观察,英国“脱欧”后,从奶制品到各种肉类、蔬菜,逛超市的顾客时不时就会被告知,这些商品将“无限期”缺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便是欧洲大陆的供应出现了问题。由于英欧自由贸易谈判一波三折,很多包養網欧洲食品中间商选择退出英国市场,避免政策不确定性带来更多经济损失。英国的食品通胀率目前也是七国集团中最高的。

此外,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与欧盟的商家现阶段对于英政府的新规显然准备不足。英国出口与国际贸易研究所前不久的一份调研显示,英国只有不到1/5的商家能够理解新规对生意的影响,而分布在欧盟多国的商家也表达了对新规的不解。

商家们还意识到,欧盟根本找不到包養足够的专业检验人员为他们的商品出具合格证明。欧洲兽医联合会2020年的研究显示,全欧盟28个成员国中多达4/5的国家兽医从业人员短缺,特别是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同时,欧盟每年出口英国的各类肉食产品高达150万吨,相当于5万卡车的运载量。对于今年4月底边检站的投入使用,商家也普遍表达了忧虑。一些边检站在建成后长期闲置,完全看不到官方进行试运营的动向。

生鲜面临“重大打击”

英国生鲜农产品贸易联盟称,部分欧盟公司平均每辆货车的发货成本将增加2000欧元,这对英国生鲜行业无疑是一场“重大打击”。《观察家报》称,虽然现阶段很难评估双边贸易额的降幅,但是在欧盟2021年对英国实施新边检措施后,英国对欧盟的出口减少了40%——相当于56亿英镑的贸易额,其中食品与动物类商品的出口骤降64%。

不单是英国要求额外检查食品和植物,欧盟也一直要求包括牛奶和鸡蛋在内的许多货物,从非欧盟国家抵达欧盟边境时接受检查,而另一些商品,如冷冻肉,则根本不被允许进入欧盟。

重大自然灾害后查包養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探讨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近年来,暴雨、洪灾、飓风、高温在内的各类极端天气事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创伤。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精神灾难往往是最深、最严重的,人们的精神世界遭到破坏,导致情绪和认知功能异常,生活希望丧失,消极悲观,厌世意识形成,安全感下降。如果不及早干预,受影响者的身心健康将遭受不可磨灭的损害。灾后心理创伤影响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受害者家属和幸存者,还包括目击者、救援人员等。及时、系统的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减少洪水造成的强烈压力反应,还可以预防长期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分析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的心理问题现状,探讨基于我国国情构建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于今后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和灾后心理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灾害会给经历者带来巨大的负面心理冲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灾难经历者和救援人员均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灾难包養程度不同,心理疾患严重程度也存在差异。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灾害发生1年之内,受灾人群中出现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的比例约为30%—50%。我国近年来对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问题的调查逐渐增多,各项研究结果都显示出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问题较高的检出率。

灾难经历者心理健康问题

在一项针对唐山大地震孤儿幸存者的调查中,受访者中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例为23%;在地震发生30年后开展的调查显示,其现患率仍高达12%。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灾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有30.9%的受访者出现急性应激障碍,31包養網.1%的受访者存在抑郁症状,12.9%的受访者出现过自杀观念。

除了地震,常见的重大自然灾害还包括洪水和泥石流。在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发生5年后对受灾居民的调查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检出率为32.30%,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5.77%,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6.80%,焦虑与抑郁共患检出率为22.34%。2010年,江西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心理症状检出率为84.6%,7.9%的灾区居民存在中度或重度心理问题;创伤后应激的检出率为3.19%。对2021年“7·20”特大暴雨灾害后河南省572名居民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27.4%的居民压力得分为重度。被困、经历或目睹他人遇险或痛苦的居民,其焦虑和压力得分更高;经历或目睹公交、地铁等公共设施损坏的居民,其抑郁、焦虑和压力得分较高。

此外,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在灾难发生时不同的经历,如亲属是否死亡、死亡亲属人数、年龄、家庭财产损失的严重程度、性别、教育水平、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满意度,均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在不同的群体和情况下实施灾后危机干预。

援助人员心理健康问题

除了受灾人群,援助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灾难发生后,参与救援的战士和医务人员直接进入灾难现场参与救援活动,感官受到很大影响,容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

对汶川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状况调查研究显示,救援人员心理应激持续时间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约15%人员在10天后持续存在应激反应;在震后1个月时急性应激障碍患病率仍高达13.5%;地震发生后2个月直至2年对救援人员的调查显示,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显著升高,表明汶川地震作为重大应激事件,给救援人员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震后2年总体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下降,但已经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者缓解率很低。

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当地消防及医务等救援人员具有受灾人员和救援人员的双重身份,既可能存在普通群众同样的灾后心理问题,也可能存在因救援等暴露在灾害现场带来的冲击,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需要引起特别的、持续的关注。

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的特点

灾害心理变化各阶段特点

一般情况下,受灾群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可经历4个阶段。

麻木震惊期。当处于麻木震惊期时,心理受创者依照不同反应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人处于麻木状态,大脑一片空白,甚至失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照料;另一类人则异常镇静,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出于自我心理保护而处于回避状态。在灾后3天之内或者1个月之内出现此类反应都是正常情况,此阶段心理受创者缺乏安全感,需要保障其衣食住行,并提供理解和陪伴。

否认追寻期。进入否认追寻期后,有些心理受创者会在家人去世1—2个月时仍认为对方还活着,想要继续寻找对方的踪迹,这样的状态通常会持续3—6个月。此阶段需要充分尊重心理受创者,既不强化他们的追寻行为,也不能着急将其带回现实中,要允许他们进行情绪处理。

混乱沮丧期。进入混乱沮丧期后,心理受创者已经接受了家人去世等事实,情绪沮丧和悲伤。在这个时期,亲友需要着重关注其情绪,与其更多地共情并提供支持,帮助其迈入重新连接期,逐渐回归现实,重获安全感、连结感和效能感,开始新的生活。

重新连接期。很多灾民无法依靠自己和亲友的力量完成灾后心包養理重建,他们的应激反应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变小,他们的痛苦甚至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愈发严重,这种情况下就要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以避免急性应激障碍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

急性应激反应及急性应激障碍症状特点

灾后1—3天为急性应激反应期,一般1—3天自行缓解,最多不会超过2周。但少数人的急性应激反应会持续到灾难发生后1个月内,可能会出现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失眠,甚至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症状,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1个月内缓解。

如果急性应激反应症状持续到创伤发生1个月后,或1个月后才开始出现,同时会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那么就要警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往往会在清醒时感受到创伤场景在脑中突然的重现,且睡眠时通常会出现与创伤相关的噩梦,继而产生强烈的痛苦情绪或躯体症状。若不加以干预,这些症状会持续多年,严重影响灾民的灾后生活。因此,若要减少急性应激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减轻灾民后续的痛苦,必须要在灾后快速评估灾民心理状况并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

因此,基于灾后心理危机的特点,从灾难造成的持续性和深远的心理伤害可以看出,开展灾后短期心理危机干预和长期心理重建是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工作。

重大自然灾害灾后心理危机工作的现状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灾难对人群的冲击,促进人群心理正常复元,使其具备适应新生活的能力。

1994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相关专家为新疆克拉玛依火灾遇难者家属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标志着中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诞生。此后,心理干预专家先后出现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2000年洛阳洛阳东都“12·25”特大火灾等灾害中。2003年SARS事件期间,我国也组织开展了大量针对不同群体,包括患者、疑似患者、密接者、隔离人员、一线医护人员等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原卫生部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深入灾区,这是全国救灾医疗行动中第一个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心理咨询师云集而至,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能有序、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甚至可能会对灾区群众带来二次伤害。为应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特殊性,同时指导各地科学地、规范地开展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原卫生部印发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这是我国第一次由国家部委出台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指导原则。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要建立健全国家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和机制,同时还要在人民群众中积极普及心理危机特点、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不断提高人们对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态的知晓率,进一步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有效促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在灾前、灾中、灾后有组织、有目的、有条不紊地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是减少灾后心理问题发生和发展的有效手段。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顺利有效实施需要广泛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支持,涉及各级政府的组织结构、权责分配,社会和专业资源的整合与协作。因此,依托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建设,构建和完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建立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重大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项公共服务不仅属于应急管理的范畴,也属于卫生健康的一部分,其实施和保障必须由政府主导;同时,为了加强国家层面对于重大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统筹,建议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建立国家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综合包括卫生部门、应急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等各个部门,组成心理危机干预的联合小组,为应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提包養網供保障。结合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及应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建立长效机制,我国应从危机管理的4个阶段,即预防阶段、准备阶段、应对阶段、恢复阶段,结合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图1),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及预案,为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及心理康复工作奠定制度基础。

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系统建设涉及应急管理、心理健康促进等多个方面。由近几年政府所发布的政策法规可见,心理危机干预逐渐受到重视,在法治建设部分,很多条文都写到了要重视心理危机干预,要开展心理援助活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明确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范畴,强调了在重大灾害情况下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必要性。但是,目前政策法规层面,却没有具体规定由谁来做、什么时间做、怎么做、怎么评估效果等问题。

因此,未来应该在应急管理部和国家卫生与健康管理委员会的通力协作下,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完善《中包養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处置预案》等法律法规中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内容。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心理危机干预的顶层设计、组织机构、实施机构、运作方式、资金来源、人员准入和管理培训,从整体上切实规范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和实施。完善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政策法规体系,使各级部门发挥自身职能优势,不断推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进一步明确政府及各方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角色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和良好运行,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是社会、市场和个人的共同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必须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将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各级政府应急预案管理,将大大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顺利、有效实施,并将对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发挥巨大作用。

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部门、团体、个人都无法独立完成。政府应积极协调,科学、有效、可持续地引导社会各界力量为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建立并完善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和体系

灾害发生后,迅速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群体,是减少灾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减少“次生危害”的重要任务。主要措施包括成立组织管理组、心理危机专家团队、热线电话咨询服务组、心理咨询组等,以形成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对灾后心理危机进行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干预。

因此,建议依托国家部门或专业机构,建立国家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机构,组织开展心理危机救助人才培训,建立心理危机救助的人才库,明确各级政府和组织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责任。同时,在日常事务中应不断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管理,建议建立市、区、街、社区上下联动的四级网格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发挥下沉医生、心理专干、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搭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依托各级心理危机干预指挥机构,构建政府主导、社区主导、社会团体、市场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心理危机干预实施体系,夯实基层对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

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提高国民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不仅要加大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建设,还要全面推进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作为一个完整的指导体系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科学应用。同时,在建立危机干预人才库的同时,还应注意促进心理危机干预发展的外延,培养专业的心理人才和专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加强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普及,将心理危机干预融入社会工作服务的日常工作中。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和基层工作人员组成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根据干预对象和职责分工,匹配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依托数字技术,建立“线上+线下”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共享等新兴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数字技术在医疗,特别是精神心理领域应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数字诊疗不仅拓展了在精神心理疾病服务方面的运用,也推动了精神心理健康在线医疗服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因此,可通过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开发基于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远程心理危机干预平台,辅助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管理、评估干预等,不断完善传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可及性、有效性。

(作者:孙艳坤、宫艺邈、黄薛冰、钱英、孙思伟、陈红光、陆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气象服务赋能沿海乡村旅游_中国查甜心寶貝包養網网

“全国最美渔村”——澳角村,包養網地处福建省东山岛东南隅,三面环海,四季常青,终年无霜,冬暖夏凉,成为朋友圈里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澳角村全域旅游有着季节性较强的特点。夏秋季是游客出行的首选,而冬春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出海不便,游客就会少很多。”全国人大代表、澳角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林华忠说,尽管如此,今年春节期间,澳角村日均接待游客2000人次,民宿、游艇、餐饮业业主每天依旧忙得热火朝天。据统计,2023年,澳角村接待游客量达15万人次,人均纯收入达5.8万元。

如今的澳角村,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澳角村积极转化形成发展优势。”林华忠介绍,近年来,澳角村整合“龙虎狮象”滨海旅游包養網资源,打造了妈祖文化公园、电商旅游一包養網条街等旅游景点;配套游艇10多艘,供游客体验从捕捞、海钓到加工烹煮的全过包養程;培育渔家民宿50家,满足游客多样化住宿需求;引进县文旅集团投资2500万元建设兴海大道提升工程,打造澳角村全域旅包養網比較游。

气象融入澳角村全域旅游发展。“当地民宿老板、船主会主动向游客提醒旅游天气情况,让游客减少‘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遗憾,成为游客安排行程的关键参考。”林华忠说。

据悉,东山县气象局和当地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互联互通机制,建设海洋牧场气象监测系统,提升海上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在台风多发季开展直通式服务,有效减轻灾害性天气对旅游安全的影响。

20多年来,专注乡村振兴工作的林华忠有着自己的思量:“乡村旅游要想发展,游客的安全感、舒适感就要得到充分保证,这意味着要紧盯薄弱环节,强化提升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未雨绸缪做好汛期、大雾天气气象服务。此外,还需要保障当地村民的生活需求,进一步抓好农业生产关键期气象灾害风险的监测预报服务。”

今年全国两会,林华忠关注的话题依旧聚焦乡村振兴等领域,“我会继续和村民一起,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着力丰富旅游产品,把澳角村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新渔村,让游客真正走进来、留下来、还想来”。

四川:以花为媒 美丽经济助力乡查包養行情村振兴_中国网

包養

3月8日,游客徜徉在四川省广汉市西高镇的油菜花田里。

早春时节,四川地区油菜花次第开放包養,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油菜花观赏旅游活动,吸引游客踏青休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四川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以花为媒,做强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包養網排名

包養行情新华社记者包養 江宏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