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劳务协作深化“山海情”(体验·民生一线查包養app观察)_中国网

新春开工,福建泉州市德化县韵丽陶瓷厂一派繁忙景象。生产车间内,来自宁夏的务工人员苏鹏贵身着灰色工服,手持记录表,逐项检查机器参数。

“订单已排到了二季度。”厂子生意红火,苏鹏贵干劲十足:“去年一年挣了6万多元,今年的收入看来只多不少。”

苏鹏贵老家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南角湾村包養,4年前,在一次闽宁专场招聘会上,他和多名乡亲应聘到韵丽陶瓷厂工作。来闽务工,见识多了、口袋鼓了,他们成为闽宁劳务协作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春节假期一结束,他们又在当地组织下,早早返岗投入生产。

近年来,宁夏、福建不断深化闽宁劳务协作,赓续山海情。包養網福建对口帮扶宁夏27年来,两地通过拓宽劳务协作领域、丰富劳务协作内容、提升劳务协作水平,持续加大劳务协作的广度深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精准转移、稳定就业,走出了一条东西部劳务协作新路子。截至2023年底,宁夏累计赴闽务工达33万人次,在闽常年稳定就业超过5.5万人。

建立劳务输出、输入、对接“三个清单”,促进劳动力精准转移就业

宁夏固原市组织“山海联动点对点”包机,160多名务工人员乘坐专门航班赴闽就业;吴忠市同心县举办闽籍企业专场招聘会,并与福建莆田市建立劳务协作机制……新春伊始,通过“点对点输出、一站式返岗”,从宁夏赴福建务工人员纷纷返包養行情岗就业。

宁夏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宁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75万人,超过宁夏总人口的1/10,转移就业收入约占宁夏农村居民纯收入的40%—70%。为帮助更多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宁夏建立起精准的就业信息资源库。

“我们的就业信息资源库汇集了超过15万条人员信息,涵盖擅长工种、就职现状等情况,能实现信息查询和精准推送,并且这些信息还在不断更新中。”宁夏人社厅信息数据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宁夏各乡镇将收集的当地务工人员信息录入库中,各市、县区再根据企业招聘需要,推送相应的务工人员信息。

“线上务工信息的精准对接,有助于劳务精准输出,促进群众增收。”这位负责人表示,在此基础上,宁夏、福建联合建立了劳务协作对接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劳务输出、输入、对接“三个清单”,实时将宁夏的务工人员信息精准推送至福建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和企业,实现从“等人上岗”向“按需出工”转变。

“多亏了区里组织的招聘会,我才能来到厦门打工。这里工资水平不错,还包吃住,我一定要好好干。”务工人员王凤林在福建厦门市翔安区一家微电子公司做仓管员,他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王凤林是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城阳村村民,2023年10月,翔安区组织辖区内重点企业举办“翔安区·彭阳县闽宁劳务协作线上招聘会”,包括王凤林在内的彭阳县各乡镇近300名村民成功应聘,赴闽务工。由于踏实勤快,王凤林半个月就转为了正式工。

劳务协作环环相扣,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在实现信息精准推送的同时,闽宁两地线下互动,为劳务协作持续推进提供重要保障,形成“线下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劳务协作格局。

如今,闽宁之间的省市县劳务互访已经常态化,两地的城市之间、区县之间签订了劳务协作合作项目,建立起企业岗位信息互通和需求对接机制。2023年,两地各级部门开展劳务对接56次,签订各类劳务合作协议28份,举办闽宁专场招聘会137场次,162家福建企业参会,总计提供岗位1.5万个。

采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精准就业等模式,持续提升劳务输出质量

“收入涨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技术。”在厦门市一家科技公司就业的务工人员李国虎,经过技能培训,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电工。“技术让我的务工之路越走越宽,现在我是一名班组长,还考取了中级职称,收入涨了不少。”来自同心县下马关镇新园村的李国虎高兴地说。

多年的闽宁劳务协作,让很多农民成为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加强技能培训,才能让劳务输出更好发挥增收致富的作用,这一点成为闽宁两地的共识。

“收入不低,工作也稳定,而且没想到我也能带徒弟了。”来自固原市原州区的母得余,高中毕业后进入当地的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学习。2021年,他应聘到飞毛腿(福建)电子有限公司上班,2023年底晋升为车间班长,管理10余名员工。

作为福建福州市重点用工企业,飞毛腿(福建)电子有限公司在原州区建立技工学校,开设电子技术应用等3个专业。学校从公司本部引进生产线15条,进行“生产式教学”,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公司就业。宁夏不仅为学校免费提供教学场地,还安排闽宁协作资金和政府配套资金,帮助该校更新教学设备、扩大规模。

闽宁劳务协作抓住技能提升这一关键环节,通过合建技工学校,采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精准就业等模式,不断提升劳务输出质量。

宁夏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赫金贵介绍,2022年9月,厦门市在银川市投资设立了闽宁劳务协作服务基地,短短一年多时间,已有12家企业入驻,课程涵盖装载机和挖掘机模拟操作、厨师培训、焊工电工实训等,培训农村实用技能人才760多人,带动就业2000多人。

不断完善就业帮扶和保障政策,让务工人员安心工作

“50元的保费,政府补贴一多半,既划算又有保障。”春节假期刚过,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村民杨友德和乡亲们来到泉州市务工。临行前,他们按村委会发放的政策指南,在手机上购买了“铁杆庄稼保”——个人只需掏15元,便能为这一年的外出务工增添最高26万元的人身保险保障。“让务工没有后顾之忧,还是政府想得周到!”杨友德感慨。

为吸引和鼓励更多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闽宁两地人社部门不断推出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宁夏为务工人员推出保险、就业奖补等政策,仅“铁杆庄稼保”就累计有232万人次参保。福建对来闽务工人员的“政策礼包”也诚意满满:对赴闽就业满3个月的劳动力给予每人1500元的交通补贴,对用工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分别给予补助。

“要不是这趟包机,光路上转车就要耽误近两天工夫!”2月27日,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贾塘乡双河村村民罗荣平乘坐务工人员包机,飞抵厦门市务工。罗荣平原本打算购买长途汽车票回厦门,县里组织免费包机的消息让他喜出望外。由于符合政策规定,他还能从厦门市人社部门领取一次性交通补贴和长期稳定务工补贴。

用专机、专列包養網價格或专车进行“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送;推出节后返岗或长期务工激励;发放各类交通补助……闽宁两地协作持续发力,为广大务工人员提供更为精准的就业帮扶。

为增强宁夏赴闽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宁夏还在福建各地设立劳务工作站,对宁夏籍务工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定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工资收入和有无劳务纠纷等情况。目前,宁夏共设立驻闽劳务工作站15个。

“劳务协作是推包養动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十年,宁夏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达到年均107亿元,年人均务工收入增长超过10%。”宁夏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劳务品牌、深化劳务协作,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拓展更大就业空间,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目前,宁夏已将闽宁劳务协作的模式向长三角等地区延伸拓展,先后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签订县级以上劳务协作协议130余份。

北京龙湾屯镇查包養網站: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_中国网

初春的北京阳光明媚,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的三合樱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大早就变得热闹起来,村民们穿梭在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温室大棚间,采摘、搬运、装车……几个小时后,几辆果蔬专业运输车被装得满满当当。
  “现在草莓处于采摘期,我们的草莓供不应求。”合作社副理事长朱宏旭带着记者走进大棚。棚内一簇簇草莓长势喜人,红彤彤的果实点缀在垄沿上,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香气。“一个大棚一年就能产草莓4000多斤,收入超过6万元。”
  今年27岁的朱宏旭曾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龙湾屯镇。“父亲一辈子都在经营果园,在我的记忆里,从小到大,他的身影总离不开土地、果树。”
  龙湾屯镇地处顺义区东北部,全镇林果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是北京市有名的果品之乡。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随着发展愈发突出,导致当地农业产业始终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
  “那段时间,年轻人都觉得留在村里没有发展前途,大都会选择外出务工。”龙湾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宝欣说,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创新提出“龙湾质造”科技兴农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深挖乡土人才“富矿”,为本地“田专家”“土秀才”提供广阔舞台,同时敞开怀抱招贤纳士,吸引众多外来的“特派员”和“高技工”。
  在这种背景下回国的朱宏旭运用所学知识,细致分析当前农产品消费者需求和供需关系,结合当地村民多年种植经验,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引入矮化密植等技术,为农户提供更好的管理指导,共同推进樱桃种植标准化和全产业链发展,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可落地实践的创业项目。“去年合作社的产值已经超过100万包養元,辐射带动周边超过100户农民,平均每户年分红超过2000元。”
  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团队中。“2021年,我们与北京农业职业包養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不仅派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来指导,每年还安排数十名学生参与到合作社育种、种植、销售、管理等各个方面。”朱宏旭说。
包養網比較  青春力量的加入不仅为龙湾屯镇乡村振兴带来新技术,也带来了新思维、新观念和新办法。“巧嫂”张亚利的“巧嫂合作社”在当地远近闻名,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以生产、销售为主体的合作社遇到了发展瓶颈。“多亏了北京农学院一批本科生、研究生的加入才使问题得到解决。”
  2021年,北京农学院的3位老师在“巧嫂合作社”建立教授工作站,3年来已有约100人次研究生、本科生选择在“巧嫂”团队实习实包養行情践。年轻一代有着更为先包養进的理念和敢于创新的冲劲,以“巧嫂”为代表的“老农人”则有着丰富的经验,双方的“碰撞”为合作社找到了发展新路径:通过农业资源整合,“巧嫂”和团队将园区打造成一所集乡村艺术创客、现代农业体验、青少年农业科普于一体的具有现代气息以及艺术氛围的农业体验园区。
  如今,龙湾屯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林下种植养殖、家庭农场、高效设施农业等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青春力量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活力。2023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你要问我啥是乡村振兴,我觉得就是‘听得见孩子的笑声,看得见老人的笑脸,留得下年轻人的身影’。”梁宝欣说。
   (记者高洁)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

破解“找桩难查包養經驗”,我国加力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 题:破解“找桩难”,我国加力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新华社记者严赋憬、陈炜伟

充电基础设施为电动汽车提供充包養網换电服务,是重要的交通能源融合类基础设施。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但充电基础设施仍存在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不够均衡、运营不够规范等问题。

为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加力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建设情况如何?

随着多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规模化的快速发展新阶段,并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大、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从不到10万台增长至521万台,年均增长超过70万台。截至今年5月底,充电基础设施规模已达635.6万台。在用户属性上公私兼顾,公共充电桩约占33%、私人充电桩约占67%。一线城市中心城区公共充电桩设施覆盖率超过80%,全国65%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充电条件。

国家包養網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欧鸿表示,在此基础上,意见提出了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

网络覆盖方面,建设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在大中型以上城市,经营性停车场具备规范充电条件的车位比例力争超过城市注册电动汽车比例,农村地区充电服务覆盖率稳步提升;功能服务方面,充电基础设施快慢互补、智能开放,充电服务安全可靠、经济便捷,标准规范和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完善,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技术装备和科技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找桩难”“进小区难”“公路充电难”怎么破?

目前,不少新能源汽车车主存在里程焦虑心理,普遍遇到找充电桩较难、充电桩进小区较难、高速公路上充电较难等一系列问题,意见对此均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措施。

针对“找桩难”,意见提出,一方面,加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覆盖,建设结构完善的城市充电网络,重点覆盖居住区、办公区、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另一方面,构建各类充电基础设施充分接入的信息网平台。

针对“进小区难”,意见专门提出积极推进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安装上,要求在既有居住区加快推进固定车位充电基础设施应装尽装,新建居住区严格落实充电基础设施配建要求;协调机制上,要求以城市为单位加快制定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指南,优化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和管理程序;服务保障上,鼓励充电运营企业等接受业主委托,统一提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服务。

针对“公路充电难”,意见推出三方面举措:建设便捷高效的城际充电网络,加快补齐重点城市之间路网充电基础设施短板;强化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服务,要求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应同步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加快既有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互联互通的城市群都市圈充电网络,加强充电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协同建设,提升电动汽车在城市群、都市圈及重点城市间的通达能力。

“标准不统一”“管理不规范”怎么办?

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包養網比較业发展总体上面临要素保障不足、收益率较低、标准不够统一、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对此,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政策:

——加大价格支持。落实峰谷分时电价政策。2030年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

——强化要素保障。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满足充电基础设施及配套电网建设用地、廊道空间等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研究给予资金支持。

——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推广股权、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等质押融资方式,通过绿色债券等拓宽充电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企业和设备厂商融资渠道。

——制定实施统一标准。持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加强建设运维、产品性能、互联互通等标准迭代更新,加快先进充换电技术标准制修订,提升标准国际化引领能力。

——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完善行业准包養行情入条件和管理政策,以规范管理和服务质量为重点构建评价体系。

欧鸿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会同各有关方面做好意见贯彻落实,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强化对各地指导监督,确保各项措施尽快落地见效。

古戏唱新事 乡村沐查包養網站比較新风_中国网

“呀—哈—哈—哈,想甘溪当年,房屋古旧,道路泥泞,门可罗雀;呔—呀—呀—呀,现如今,甘溪脱胎换骨,游客如织。”初冬时节,一台新编侗戏于11月20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甘溪侗寨开演了。浓郁的乡音,身边的故事,演员们刚一亮相,就赢得了台下乡亲和游客的阵阵掌声。

台下,天柱县石洞镇汉寨侗戏团团长刘光焯高兴地对记者说:“侗戏要吸引观众离不开老戏新唱啊!”

侗戏是一种融合侗族民歌和汉族戏曲的独特艺术形式,天柱侗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2019年6月,入选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算起来,我们汉寨侗戏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喽。”刘光焯说,“老艺人传下来的就有《五虎平西》《寒江关》《牛头山》《霸王别姬》等20本大戏,过去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一唱就是好几天,可热闹呢!可是随着娱乐方式变得多样化,寨子侗戏演出越来越少,我心里急啊。”刘光焯回忆起过往,难掩焦虑。

“但这两年乡村逐渐发展,老侗戏也赶上好光景。乡村旅游需要民族文化加把火,我们剧团又成了各村各寨争抢的香饽饽。”

刘光焯说,老戏新唱首先是内容新了。从《安全出行》《增效“家园”》到《婚事新办》《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唱乡村新风,唱和美新韵,都颇受观众欢迎。再有就是伴奏、行头、舞美都更新升级了,老戏唱出了新感觉。

智能手机在群众中的普及也让侗戏有了“新舞台”。

“以前侗戏班排练、演出都得带上十来本厚厚的手抄剧本和脸谱。”天柱县渡马镇杨柳侗戏团团长周宗治说,“现在演出前,戏班演员只需在网上一搜,生旦净丑等角儿的脸谱、动作、唱腔等应有尽有,带着手机上哪儿演出都方便。”

“这是我们龙盘村腊树脚戏班唱的《三打白骨精》呀!”“《炮打两狼关》确实好看嘞!”在演出间歇,演员们用手机拍摄的排练、化装、剧目、精彩情节等内容,吸引众多戏迷留言。

“原汁原味,勾起了儿时的美好记忆。”一位在广东打工的村民在周宗治发布的《穆柯寨招亲》作品下面留言,为侗戏演员瞿小美的精彩演出点赞,“等我明年回家工作,一定到现场听个够。”

拿起手机,戏班来到田间地头直播,帮助种养殖户推介柚子、蜂蜜等本地农特产品。

在渡马镇龙盘村柚子基地里,身着旦角戏服的演员摆好架势,手捧一个柚子包養網心得作为“道具”,面对手机屏幕开嗓。刘光焯说:“去年我们开展义务直播带货,4000多个柚子几天工夫就被抢购一空。”

“用侗戏唱包養網出倡导文明新风的新观点、新做法、新经验,特别有感染力。”汉寨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玉波认为包養網排名,侗戏对白通俗精练、唱腔细腻婉转,把节俭包養網價格、节约等观念唱到了群众心坎里。

“看到我们的戏在网上点击量那么高,唱戏也更有劲儿喽。”周宗治说,以前戏班一年外出演出仅有20多场,如今四乡八寨的红白喜事都邀他们去包養網演出,省内其他地市、湖南省部分地区也请他们去捧场。戏班每年下乡演出100多场,年收入40多万元。

古戏唱新事,乡村沐新风。今年,天柱县制定《2023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方案》《和美城乡“四大行动”文艺宣传活动方案》,鼓励侗戏班充分利用“注溪社节”“四十八寨歌节”等活动,创作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已累计开展送戏下乡文艺巡演100余场。

 (本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新华全媒+查包養網·履职一年间丨全国人大代表陈淑贤:关注数据安全 培养高技能人才_中国网

陈淑贤(中)在深圳市人大参加履职会议(2月26日摄)。

全国人大代表陈淑贤是深圳市桑达无线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无线软件测试组技术主管。小砖头块似的“手机”摆满了她的办公间。这些“手机”主要用于铁路等轨道交通的无线通讯包養,称为手持台。包養網排名“每次坐高铁看包養網價格到乘务员使用手持台通话,心中就有满满的自豪感,也深感责任重大。” 陈淑贤说。

长期以来,陈淑贤兢兢业业,参加多个国内外项目和产品的研发测试工作,并负责软件测试计划及方案制定,以及测试用例的编写与执行。

高速铁路通讯设备的研发和测试往往需要在野外轨道附近完成,她带领团队,不畏严寒酷暑甚至高强度电磁辐射包養網等恶劣环境,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陈淑贤参与研发测试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多条高铁线路,产品远销欧洲等地区。

2023年,陈淑贤当选为十四届包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一年来,陈淑贤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经常参加各级人大组织的活动,并深入企业、基层调研,提高依法履职能力。

今年全国两会,针对我国目前积累的丰富数据资源,陈淑贤准备了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建设,以及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建议。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履职一年间查包養網心得丨全国人大代表陈淑贤:关注数据安全 培养高技能人才_中国网

陈淑贤在办公室检查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数据模块(2月20日摄)。

全国人大代表陈淑贤是深圳市桑达无线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无线软件测试组技术主管。小砖头块似的“手机”摆满了她的办公间。这些“手机”主要用于铁路等轨道交通的无线通讯,称为手持台。“每次坐高铁看到乘务员使用手持台通话,心中就有满满的自豪感,也深感责任重大。” 陈淑贤说。

长期以来,陈淑贤兢兢业业,参加多个国内外项目和产品的研发测试工作,并负责软件测试计划及包養行情方案制定,以及测试用例的编写与执行。

高速铁路通讯设备的研发和测试往往需要在野外轨道附近完成,她带领团队,不畏严寒酷暑甚至高强度电磁辐射等恶劣环境,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陈淑贤参与研发测试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多条高铁线路,产品远销欧洲等地区。

2023年,陈淑贤包養網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一年来,陈淑贤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经常参加各级人大组织的活动,并深入企业、基层调研,提高依法履职能力。

今年包養網全国两会,针对我国目前积累的丰富数据资源,陈淑贤准备了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建设,以及进一步加强我国包養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建议。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包養網   

乡村行·看振查包養網兴|播下“农技种”结出“致富果”——山东高唐农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_中国网

新华社济南1月9日电 题:播下“农技种”结出“致富果”——山东高唐农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岁寒暖阳下,白雪覆乡野。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汇鑫街道的一处高标准玫瑰大棚内,“棚主”纪娈悬着好几天的心终于放下来了。“还包養網好花的病不严重,不然就赶不上过年卖了。”纪娈对杜立芝说。

今年60岁的杜立芝是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农业技术咨询热线办公室主包養網任,从事农技推广的30多年里,她跑遍全县600多个自然村,采写了70本400万字的农技日记,是当地农民心中问不倒的“田秀才”。这一次,虽然从微信收到的照片上已经判断出玫瑰得的是灰霉病,并开出了“药方”,但种植户仍焦虑不安,她和同事便来到现场。

寒风刺骨,大棚里温暖如春。“用烟剂熏一下棚,中午注意给棚放风,缩小温差。没啥大事,我们主要是来看看你。”杜立芝拍了拍纪娈的肩膀说。对方折下一支玫瑰,吹开花苞,递过去连连道谢。

杜立芝(右)在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包養網。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摄

2018年,为解决农技人员技术单一、服务不全等问题,作为农业大县的高唐以杜立芝为首席专家,从农业系统、乡镇农技人员中选出70多人组建“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收集社情民意的同时,为群众免费提供农林牧渔方面的农技服务。

走进位于县中心的工作室,各式农作物病虫害的照片摆了一面墙,书柜里放着大量可供借阅的农业书籍。工作室成员、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洪峰介绍,技术人员轮流在此值班,回复微信群里的问题、接听热线电话,非工作时间的咨询电话会自动转接到技术人员手机上。“我们没有节假日,因为种地没有节假日。这里的大门常开,群众到县城就有地方落脚了。”他说。

“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一角。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摄

把田野当课堂,农作物当教材,“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通过四处“问诊”、开设农民夜校等形式,培养出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包養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构建起县乡村三级上千人的农技人才服务网络,并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用良种良法促增产增收。

清平镇地处黄河故道,土壤沙化严重,这两年,在工作室的帮助指导下,“一亩地四分种玉米、六分种花生”的复合种植模式很受欢迎。清平镇党委书记刘传华说:“2017年,全镇复合种植面积仅为30多亩,如今超1万亩。每亩毛收入3500元,比纯种玉米多挣1000多元。”

测土配方施肥、蔬菜无公害栽培、高效低毒农药、秸秆还田……“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累计推广新技术50多项次、新模式6种,带动新产业9个,试验新品种70多个,带动农民增加收益2000多万元。

杜立芝(右)在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摄

现在,工作室还在包養行情“云上”传技术。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谢荣芳说:“服务送到哪儿,视频就录到哪儿,村干部、种植户都可以出镜。有村民说能在网上看到自己介绍种地的经验,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目前,工作室制作发布惠民利民政策讲解、农业技术服务科普视频230余个,累计获赞近10万个。

户外活动充足可预查包養網心得防近视_中国网

国家疾控局组织专家解答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

户外活动充足可预防近视

国家疾控包養局近日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儿童青少年近视干预技术,采用三级预防策略落实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措施,以预防、降低、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针对儿童青少年及家长们关心的近视防控问题,国家疾控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增加户外活动有助于促进学习成绩提高

《指南》要求,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和体育锻炼1小时。上海市眼科医院院长邹海东认为,户外活动预防近视主要与多巴胺有关,室外较高的光照水平会促进眼睛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延缓眼轴增长,从而起到预防近视的效果。此外,户外强光照射使瞳孔缩小、景深加深、模糊减少,也认为可能对抑制近视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学龄儿童日间户外活动应达到2小时,落实于校内校外。上学日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的部分,应在周末补上,并达到每周户外活动至少14小时。幼儿园儿童提倡日间户外活动3小时,把更多的保育内容放在户外。

如果家长很难保证孩子每天有2小时及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多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补齐,多陪伴孩子走路上学放学,给孩子选择在户外进行的课外兴趣班。在周末多带孩子去户外玩耍或运动,补充光照。老师把一些课程放到户外上,如兴趣类课程、班会等。每周累计达到14小时户外活动也可以达到效果。

邹海东说,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从身心健康要求看,儿童和青少年应平均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的中等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以及增强肌肉和骨骼的运动。学校以体育课为抓手,将户外体育锻炼时间纳入每天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的范围。

研究发现,增加户外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促进学习成绩提高。体育锻炼可以使大脑的额叶、枕叶等得到良好的刺激,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复包養杂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提升专注力。此外,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5—羟色胺、多巴胺等激素,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排解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家庭选择电子产品,建议使用次序为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手机

《指南》认为,包養早期发现远视储备量不足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是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关口前移的关键所在。那么,儿童青少年远视储备量不足和近视前期有什么区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王凯认为,正视化前的远视大多为生理性远视,是一种“远视储备”,可理解为“对抗”发展为近视的“缓冲区”。远视储备量不足,指裸眼视力正常、散瞳验光后屈光状态虽未达到近视标准但远视度数低于相应年龄段生理值范围。如4—5岁的儿童生理屈光度为150—200度远视,则有150—200度的远视储备量。如果此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屈光度只有50度远视,意味着其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

而近视前期是据散瞳后验光仪测定的等效球镜(SE)度数来判断。近视前期判定标准为尚未近视但远视储备量不高于75度。对近视前期者,应当予以高危预警,重点干预,建议到专业机构接受医学验光等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减缓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

《指南》提出,改善学校、家庭、社区视觉环境。那么,现代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对眼睛主要有哪些影响?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马军认为,视屏类电子产品的屏幕亮度、环境亮度、观看距离和暴露时间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视力的主要因素。电子屏幕的特点是直射光、富蓝光、刷屏快、高对比、颜色艳、反光多,容易使眼睛肌肉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疲劳,调节力不足出现调节滞后,导致无法看清物体,产生远视性离焦,刺激眼轴长度增加,远视储备量快速消耗,增加近视发生。儿童青少年眼球透过性好,对光刺激包養敏感,对光变化反应能力强,更容易受到视屏类电子产品的影响。

家庭选择电子产品,建议使用次序为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手机。总体原则是屏幕越大、分辨率越高越好,并根据环境调整亮度。学校多媒体教室宜选择大尺寸投影仪或电脑屏幕,相同屏幕尺寸情况下,选择屏幕分辨率高的产品。周围环境较暗时,要打开房间灯光照明,避免在过暗的环境下使用电子产品。

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时,宜选择电视、台式电脑等大尺寸屏幕电子产品,相同屏幕尺寸情况下,选择屏幕分辨率高的电子产品。电视的观看距离不小于屏幕对角线距离的4倍,电脑的水平观看距离不小于50厘米,手机的观看距离不小于40厘米。儿童青少年卧室不摆放电视、电脑,夜间使用避光窗帘,不开夜灯睡觉。夜间应减少或避免暴露在高亮度、富蓝光的电子产品光线下。

任何宣称能逆转近视的治疗方式,均涉嫌夸大和虚假宣传

《指南》提出,采用三级预防策略落实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措施。目前,有没有可以治愈或者逆转近视的方法?为什么要从公共卫生视角来预防近视?

王凯认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治愈或者逆转近视。近视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的确能够见到极少数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出现短暂的眼轴回退或者近视度数减少,这与加强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包養平台推薦用眼、采用一些医疗手段有关,但眼轴回退或者近视度数减少在临床中是非常少见的,并非常态。如果后期近距离用眼强度增加,近视度数仍然会再次增长。近视一旦发生,由于持续的近距离用眼环境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还是会不断增长度数。任何宣称能够逆转近视、回缩眼轴的治疗方式,均涉嫌夸大和虚假宣传。

近视防控不能仅仅依靠矫正技术的发展,而是要坚持预防为主,运用公共卫生干预技术才能实现群防群控。坚持防治结合,才能实现减缓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快、低度近视向高度近视发展、高度近视的病理化改变等。(记者 白剑峰)

GP查包養T技术变革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影响分析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数智驱动是当今世界科技呈现的新态势和新特征。以ChatGPT模型为代表的GPT技术的出现,对学术、教育及产业界均带来了变革。基础科研领域的发展是大国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直接决定了社会各方面进步的步伐,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基于GPT技术的研究已产生较多突破性成果,大语言模型技术在辅助科研人员进行研发工作或理解基础科学问题的同时,也在改变甚至颠覆基础科研生态。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合理地促进GPT技术在科研中应用,不仅意味着科研效率的提升,更意味着科研“弯道超车”机遇的到来。

然而,也有另一部分学者在表达担忧和焦虑,认为GPT技术虽然可以在多个基础研究领域极大地提升科研效率,但它需要被合理使用,而不能被滥用;更有学者认为未来GPT技术甚至可以接管整个学术研究领域。那么,GPT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如何?影响几何?在研究中使用的边界和隐患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学界尚未给出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和相关讨论。为此,本研究立足以上问题,构建系统分析框架,讨论GPT技术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潜在影响和可能的应对方法,助力科学研究生态的健康发展。

GPT技术变革及在科研中的应用

ChatGPT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表现出来的性能已然达到了一骑绝尘的地步,要想进一步理解ChatGPT具备如此优越性能的缘由,需要了解GPT家族模型的发展路径(图1)。

图1 GPT技术的发展历程

Figure 1 Development history of GPT technology

初代GPT模型采用无监督预训练与有监督微调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着重训练一个无监督预训练语言模型,然后根据具体的任务有监督地微调模型。GPT-2.0模型的研究范式同上,改进点为通过大幅提升训练数据量和模型规模在有监督任务中实现了更好的效果。GPT-3.0模型采用无监督预训练与提示工程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即训练过程中仅提供少量示例即可完成有监督任务。GPT-3.0模型共包含3个版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参数量:1 750亿、130亿和76亿。GPT-3.5为GPT-3.0的升级版,是一系列以GPT-3.0为基础的改进模型(包括code-davinci-002模型等),通过评价模型的问答表现和奖惩措施进行优化更新而来。ChatGPT则是在GPT-3.5基础上引入了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和近端策略优化算法(PPO)进行微调,利用偏好作为奖励信号来微调模型,由此生成的回复符合人类的偏好。最后,GPT-4.0是在GPT-3.5版本的基础上将文字到多模态的连通变成了现实。总而言之,GPT系列模型的成功标志着人工智能(AI)从以专用小模型训练为主的“手工作坊时代”迈入到以通用大模型预训练为主的“工业化时代”,成为AI发展的分水岭。

GPT技术革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影响

大语言模型的卓越性能为基础科学研究带来了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在众多科学研究场景中应用或研发了一系列领域大语言模型。文章将从应用牵引、原理驱动、创新主体迁移3个视角分析GPT技术变革对基础科研的影响(图2)。

应用牵引及其影响

包含GPT模型在内的大语言模型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同时也在牵引着基础科学领域中科学难题的突破,成为加速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效率的助推器。

应用牵引的3个模式

按照由低到高的能力层次,可将GPT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为3个模式(图3)。

(1)工程化应用。该模式主要是增加GPT模型的对外接口,将其作为通用的科研数字助手,协助科学研究的日常工作流程,提升学术效率。以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成果为例,GPT衍生模型的工程化应用案例如表1所示。

(2)学科科研创新的助力。该模式主要基于领域数据库微调出GPT衍生模型(如基于蛋白质结构数据库打造的Protein GPT),提高模型在特定科学研究任务上的性能和适配性。目前,ChatGPT的表现类似于通才,在细分的专业性上和行业中比较顶级的专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将ChatGPT作为通用AI的技术基座,通过在本地数据库中进行微调,便可以提升模型在不同领域中的专业性,使其更适用于解决领域场景问题,成为科学假设空间的探索者,目前已有一些探索性研究工作(表2)。此外,AI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提还在于AI技术理解不同学科基础知识,提升多元知识的表示和融合。这种情况下,首要的困难是专业领域科学家与AI专家的相互理解程度低,彼此互相促进的障碍仍然较高。

图2 GPT技术变革对基础科学研究影响的全景图

Figure 2 Panorama of impact of GPT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fundamental scientific research

图3 GPT助力科学研究应用现状概念图

Figure 3 Conceptual map of application status of GPT assists scientific research

科研范式变革的促进。目前,“人机共生”的科研场景中,根据机器的智能程度由低到高将机器分为辅助做实验的“实验员”,辅助高维空间计算的“AI科研助理”,自主进行科研全流程操作、突破人类科学家认知瓶颈的“AI科学家”,这3种形式各有侧重,并行发展。GPT技术主要在后2种角色中发挥作用,即“科研范式变革促进”模式主要是希望突破“GPT类模型构建虚拟世界”的限制,通过加持实验类的物理科研设备,以“AI科学家”的身份自主提出科研假说、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验证假说合理性(图4)。

图4 人机科研场景中的3种科研范式概念图

Figure 4 Conceptual diagram of three paradigms in the human-machine scientific research scenes

表1 GPT衍生模型的工程化应用案例

Table 1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GPT-derived models

目前,GPT技术与物理实验设备的连接主要有2种方式:打通自然语言和机器指令之间的壁垒,自动生成机器人操作指令。已有研究借助GPT-4模型根据自然语言的实验指令自动生成一种实验机器人操作指令(OT-2),指挥机器人自动进行生物学实验,极大节省了考虑机器操作细节编写指令的时间;打通科研假设和科学实验之间的壁垒,自主生成实验方案。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GPT衍生模型Chem-GPT,通过借助GPT模型“学习”50万篇化学论文之后,自动给出其建议的化学实验方案,同时驱动机器化学家“小来”做实验,高效完成芬顿(Fenton)催化剂等化学品和新材料的研发问题。

应用模式的3个负影响

工程化应用模式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科研诚信问题。从文本语法、格式的角度来看,ChatGPT是一个好的“论文制造者”。然而,所有的GPT框架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制作者无法掌握程序内部发生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盒”。由于模型参数过大,GPT大模型会不可控地产生大量的虚构信息。此外,从科研伦理的角度来看,原创性是一篇论文的根本要求,用ChatGPT进行论文写作,从形式上来说与抄袭无异。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发展,编辑、出版商将很难分辨出AI代写的文章。因此,如若对ChatGPT等AI技术进行误用和滥用,将对科研诚信产生不可控的冲击。

表2 GPT衍生模型的科学性应用

Table 2 Scientific applications of GPT-derived models

科研创新模式中,模型透明度的降低削弱了研究可信度。目前,从GPT-4发布的技术报告来看,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出于竞争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未公布模型规模等技术细节,且之后最前沿的研究也趋向于不再发布相关论文开源技术的细节。对研究者来说,模型技术细节缺乏透明度,不仅是与开放科学的趋势背道而驰,也会违背科学研究求证的科研态度。因此,如果继续使用GPT开源模型或官方提供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学习领域数据,则会威胁到结果可复现性,从根本上削弱研究的可信度;同时,无法从根本上回答重大科学研究问题的机理机制,进而无法有根本性突破。

科研范式变革模式中,基于开源大数据训练的GPT技术会潜在地放大固有偏见。由于ChatGPT的训练数据来源于大量的互联网数据,其中不可避免地记录了人类社会潜在的歧视与价值对抗。当ChatGPT输出明显具有偏见的研究内容时,不仅影响研究者的判断,更可能因为大量文本的广泛传播应用,加深研究者们的认知偏见。此外,在马斯克联名几千位计算机科学家的请愿公开信中,罗列了8个AI危险推测和失败模式,包括人类衰弱、认知侵蚀、欺骗等。

原理驱动及影响

基于GPT模型的科学研究已取得较多突破性成果。例如ProGen模型与ESMFold模型等蛋白质语言模型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任务中表现突出,成为GPT模型在科学研究发展史中一座座里程碑。分析以上发展现状背后的原理、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对于科研人员厘清定位和科研边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大量模型参数驱动实验计算问题的高维空间拟合

GPT类大模型核心还是Transformer的体系结构,之所以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表现卓越,本质还是通过学习巨量的领域科学包養網数据,借助大量模型参数对实验计算问题的高维空间进行了有效拟合。换言之,输出的仅是统计学上的可能性,缺乏强有力理论知识的支撑。

应用的主战场为数据计算密集型领域的高维复杂科学问题。分析上述案例可以发现,GPT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应用的主战场为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实验计算领域,即在分子生物学等数据积累丰富、结构化程度高、问题定义清晰的实验计算领域。这主要是因为GPT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本质是GPT技术的高维建模能力和科学第一性原理的结合。科学计算希望做的是从第一性原理及实验观测出发,将不同尺度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映射到计算模拟的世界中。然而,随着问题复杂度的提升,以往经典的计算模式面临“维度灾难”的问题。AI技术则助力于解决科学计算中的维度灾难问题,将不同尺度的物理模型包養網價格有效连接起来,而物理模型的演绎能力又能产生更多数据,从而推动更好的AI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模型参数是衡量模型复杂度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基础科学研究高维数据计算得以解决的重要因素。参数越多,意味着模型能够处理更多的数据,学习更多的领域知识,更能帮助研究者探索高维数据的内在规律和关系,继而能够解决的科学研究问题的复杂度也越高。例如,在生物学领域,ProGen模型基于12亿的模型参数学习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序的规律,帮助研究者快速从头构建全新的蛋白质。

模型适配性由数据表现形式决定。由于GPT模型的训练、应用都是自然语言序列数据,因此,在实验计算科学问题中,只有与自然语言相似的序列领域数据才可以用GPT模型进行编译,进而学习蕴含其中的高维复杂知识。典型的领域序列数据有:领域论文、专利数据是天然的自然语言数据。例如,Chem-GPT基于开源的GPT代码,“阅读”近50万的化学论文,可以基于学习到的论文知识自动回答研究者提出的化学问题,甚至可以包養網排名给出某化合物合成的实验方案,并高效完成化合物的研发。此外,还有基于4 000亿字符训练的生成式专利语言模型——PatentGPT-J-6B,用于自动生成专利权利要求书。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蛋白质,可以看成是用遗传密码撰写的语句,具有更为复杂的关联知识。以“生物版ChatGPT”的ProGen模型为例,通过学习氨基酸如何组合成2.8亿个现有蛋白质的“语法”,学习到了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序的规律及其与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进而可从头开始生成跨多个家族和功能的人造全新蛋白质。

原理驱动视角下的GPT模型应用边界

(1)突破实验计算领域的研究边界。当模型参数超过临界值,GPT模型将突破实验计算领域中的研究问题边界,表现出一定的“涌现性”。AI大模型领域的“涌现性”,通俗性表述是在小规模模型中不存在,但在模型参数超过阈值的大规模模型中存在的能力。这些能力在模型训练时没有被特别指定,而是由模型的多层结构和参数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自发产生的。根据Chung等学者的研究,模型参数规模在大于62亿的情况下,可涌现出之前较小模型不具备的能力,模型能力会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呈现出惊人的爆发式增长。此外,大模型的涌现能力还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是什么控制了哪些能力会涌现?如何控制模型涌现理想的能力并确保不理想的能力永不涌现?也有研究对大模型的“涌现力”提出质疑,认为只是人为选择度量指标的结果,当评价指标换成更为连续、平滑的度量指标之后,涌现现象就不那么明显了,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支持大模型涌现性的存在。总之,由于涌现现象的难以预测性和不确定性,需要谨慎地处理涌现结果,并进一步验证和分析其输出结果。

尚未到达理论推导的研究边界。虽然GPT类模型在实验计算科学问题上表现得非常出色,甚至能够通过图灵测试,但它尚不能自主进行理论推导的科学研究任务。在“AI笛卡尔”模型的研究中,认为ChatGPT的大型语言模型逻辑能力有限,尚不能从公理化的知识和实验数据中对自然现象模型进行原理性的推导。针对这个问题,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① 理论推导的核心能力是需要理解因果,而GPT模型表现出来的“智能”仅仅是源于数据拟合。AI科学家朱迪亚•珀尔认为理解来源于因果模型,而非源于数据拟合。ChatGPT仅仅依赖于大量文本数据进行预训练和微调,缺乏对真实世界的直接观察和经验,难以判断事件的因果关系。它表现出来的“智能”仅仅是来自人类语料库里已有的内容,当问题在语料库中不存在人类创作的答案时,ChatGPT智能系统便是“无解”。然而,对于理论科学来说,最重要的是推导出新的能够解释这个世界的理论公式。尽管AI大模型可以产生正确的“科学包養”预测(例如可以预测小球运动轨迹的AI Physicist模型),但这种经由训练而来的AI系统,更像是一个死记硬背学习物理课本的学生,他知道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前提是这个问题在书里出现过,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创新!朱迪亚•珀尔的研究提示引进因果结构模型研究,通过2种研究进路的互补,形成功能—结构深度融合的智能系统或许是新的研究方向。 AI模型的黑箱工作机制导致GPT模型尚不具备理论的可解释能力。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指出,科学家们寻求的不是高度可能的理论而是解释,即强大而高度不可能的理论。然而,GPT模型仍然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黑箱模型,不能解释其内部的工作机制,其表现出来的“智能”也并非类似于人脑结构和认知机制,更像是一个模式匹配统计引擎,输出的仅是统计学上的可能性,这与现实情况下人类的思考模式是大不相同的。人脑只需要少量信息即可运作,因为它不寻求推断数据点之间的直接相关性,而是寻求解释。也就是说,目前的GPT模型核心还是描述和预测,输出结果总还是缺乏了强有力的支撑,不能像人脑一样进行跨领域、跨模态的理论推导。

创新主体迁移及其影响

分析上述内容中的案例可以发现,产业界正逐渐成为GPT助力基础科学研究的核心主体之一。究其原因是GPT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参与实现了知识迁移,同时降低了知识获取门槛,由此削弱了学术界的主导地位;同时产业界凭借其充足的AI技术发展资源,使其成为GPT技术创新高地,进而有望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核心创新主体之一。

作为开源知识集成库,GPT模型助力知识迁移、降低知识获取门槛

创新主体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大量数据训练过的神经网络变为一种新的数据、知识存储模型,GPT类模型更是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知识与经验的“专家”,一个开源知识集成库,由此实现了不同语种间的知识迁移,同时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一方面,模型的训练语料是全球各语种的知识库,大多以问答的形式开源给模型的使用者,使全球任何语种的人都能使用大模型来学习不同语言的知识,实现不同语言间的知识迁移;另一方面,由于GPT类模型成为一种新的数据、知识存储模型,让信息检索方式从关键字检索转变成具备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人机交互检索,以智能问答的方式改变了原有的知识查询与获取的方式,更甚者是对科研方式的颠覆。简言之,GPT类大模型的存在将会降低科学研究壁垒,吸引更多的学生、产业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

在大模型普及的时代,GPT大模型可以作为辅助教学和学习的工具,支持各水平等级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并协助其参与到基础科学研究中。例如,有研究测试了GPT-4在物理教育评估工具“力学概念测试FCI”中的表现情况,发现GPT-4以28分(满分30分)的成绩展示了其在物理学教育中的潜力。然而,GPT虽然可以在通识与专业知识上提供极大帮助,但这代替不了创新性科研人才所必需的批判性思维、好奇心、想象力、经历与经验,这些特质恰恰是受过专业科研训练的人所特有的优势,也是人机协同科研场景中学者发挥优势、寻找定位的立足点。

科学研究壁垒的降低,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非学术机构参与到基础科学研究中。例如,深圳晶泰科技通有限公司过训练蛋白质类的Protein GPT模型,赋能实验机器人的生物研发,使其研发重心逐渐从“实验机器人”转向具备一定生物领域知识的“实验科学家”。

充足的GPT技术发展资源,助力产业界有望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核心创新主体之一

GPT模型作为开源知识集成库的存在,降低了知识获取、科学研究的壁垒,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术界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主导和控制地位。而产业界凭借其充足的AI技术发展资源,即算力、数据、场景、人和资本等优势的有机融合,使得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正在向产业界倾斜。

从产业界对于AI技术的人才、算力和资金等支配性资源投入上看,AI高科技企业资源已远远超过学术研究机构。2020年,约70%的AI领域博士进入产业界;2021年,产业界模型算力平均比学术界模型大29倍;2021年,全球产业界花费了超过3 400亿美元用于AI,远远超过了公共政策投资。而这种关键性资源的投入正转化为日益突出的AI研究成果中,如源于产业界的相关GPT模型成果有初创公司Profluent研发的ProGen模型。从GPT大模型扩展到整个AI研究领域,产业界还研发,甚至是掌控着AI模型开发工具(例如PyTorch和TensorFlow)、促进深度学习模型高效训练的硬件(例如张量处理单元TPU)和可公开访问的预训练模型(例如Open Pretrained Transformer模型)。也就是说,在数据密集型和计算密集型的基础科学领域,如蛋白质结构生成、化合物反应路径生成、实验方案自动生成、高分子材料遴选等领域,产业界对AI算法研究的支配也将赋予产业界塑造基础研究方向的力量。

该现状对于产业界和学界的学科研究定位也将产生相关影响。一方面,产业界商业动机的存在,促使他们将GPT等AI模型更多地应用到以利润为导向的研究领域,如医药、材料等实验计算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场景中。即计算密集型领域科学问题的突破将慢慢由产业界和学术界共同突破得来,类似于“巴斯德象限”问题(巴氏杀菌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之间存在类似的重叠)。然而,这将潜在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并对低收入水平国家的学术研究形成壁垒。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根本性的基础研究,如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量子纠缠的形成机制等理论性研究问题,还需要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作为最主要的核心创新主体。

关于我国基于GPT技术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的建议

AI大模型通过重构人类知识检索、运用的基本方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然而,由于GPT大模型具有重投入、长周期、快迭代、高风险等特点,决定了GPT大模型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竞争是大国游戏。在这场竞赛中,中国正处于奋起直追的关键时期,亟待找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基于上述现状和影响,提出以下3方面建议。

投资研发国家自主可控、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数据与计算平台,为GPT技术推动基础科学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纵观全球,有关促使“AI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政策调控陆续出现。从GPT的实现要素看,主要从数据、平台方面加大资源投入。 建立高质量科学数据集势在必行。大模型的“智商”取决于被训练的数据量和知识密度。据了解,在GPT-3训练时语料清洗前为45 TB,清洗后570 GB,这表示ChatGPT模型训练时对数据清洗质量具有极致的要求。然而,我国目前高质量的、自主可控的科学数据库较少。可行路径之一为自动抽取已发表科技成果中的科学数据,结构化存储在数据库里,将其打造成AI for Science时代下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产。将AI数据计算平台打造成科研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加大硬件和经费支持。建议打造数据计算通用包養網心得平台,嵌入科研过程。通用的意义在于使开发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解决更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快速部署到任何学科领域。此外,各地分散式建设智算中心,将全国统一的AI算力市场和服务市场肢解为一个个孤立破碎的小市场,消解了我国大国大巿场的优势。只有依靠大型科技公司或研发机构“炼大模型”,才能逐步弥补中美在模型层面的差距。对于开源的AI算法进行产业化时,还需要注意到知识产权的风险。例如,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基础架构(如Transformer、Attention)已被谷歌申请专利,基于这些模型架构设计的产品存在知识产权风险,或将阻碍我国数智科研的产业化。因此,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安全的替代技术尤为重要。

从产学研模式、青年人才资源和知识跨领域流动3方面,为Al推动基础科学发展营造可持续健康生态。大力提倡产学研模式,让参与主体各显本领,保证AI技术健康发展导向。高校、科研机构拥有培养研发人才的责任和优势,更关注科学原理;企业则拥有算力、资金和平台建设能力,对解决工程问题具有独特优势,可以集中人力和财力进行攻关。将高校、科研机构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健康推动我国基础科学的发展。引人育人,充分培养吸纳海内外青年人才,保证人才资源的不竭供应。青年人才是AI技术及基础科学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ChatGPT团队的平均年龄仅32岁,凭借对AI技术的兴趣和信仰,便引爆全球新一轮AI技术浪潮。同时,该团队中华人学者是一支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因此,鼓励国外顶尖学者走进来、国内学者走出去,激发、培养青年人的科技兴趣和信仰,对促进国内前沿科技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促进知识跨领域流动,推动AI技术与基础科学发展有机结合。为保障AI技术赋能基础科学研究的可持续性,我国可考虑出台相关跨领域知识交流政策,鼓励AI赋能下的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等措施。例如,2023年3月27日,科学技术部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鼓励计算机、数据科学、材料、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重构知识体系。

鼓励人机协作与科研诚信监管并重,为Al推动基础科学发展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当前,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正进入人机协作的时代,微软公司更是认为GPT-4是通用AI的火花。随着相关GPT技术产品在科研领域展开应用,相关工具是否会削弱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和地位成为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类似于Alpha Fold模型、RoseTTAFold模型这样“把一个公认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难题(蛋白质结构生成)突进到几乎破解地步”的情况,展现了AI工具拥有通过图灵测试、进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潜力;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AI for Science模型,包括最新的GPT-4,存在着生成错误文本信息、逻辑推理和因果推断的表现能力较低等问题,因此它们尚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科研工具。总的来说,GPT类大模型的应用价值将在文本处理等方面帮助学者处理初级科研任务,或在高维数据建模方面帮助学者处理科研计算任务,但其应用效果还取决于学者的认知水平。此外,针对“ChatGPT自动撰写论文”的问题,国内外知名期刊大多持反对态度。Science明确表示禁止将ChatGPT列为合著者,且不允许在论文中使用ChatGPT所生产的文本;Nature表示可以在论文中使用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但不能将其列为论文合著者,只能在方法或致谢中表明。然而,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型AI介入科研生活已成定局,除了“坚持人工验证”“制定问责规则”“投资真正开放的GPT模型”之外,还应加快构建公开透明的“AI文本探测器”,自动识别AI生成的文本,从而使整个科研生态受益。。

(作者:孙蒙鸽、韩涛、王燕鹏、黄雨馨、刘细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编审:金婷,《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新华视点查甜心包養網丨春运十变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题:春运十变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何磊静、丁非白、李杰

今年为期40天的春运中,预计有90亿人次出行。

熙来攘往间,春运的点滴故事、赶路人的记忆碎片,都折射出时代巨变。对流动中国的“节奏”变化,不少人深有感触。

从绿皮车到动车“陆地舰队”,从泡面、馒头到“舌尖上的中国”,从“摩托大军”到自驾新能源汽车……变化的春运,印证着时代的步伐,映照着人们不变的团圆情愫。

【一变】出行:从一天一夜坐绿皮车到“打个高铁”回家

年近五旬的夏军在北京工作,每到年底,携家带口回上海郊区与父母亲戚团聚,成了他心中一大念想。在他记忆中,从北京到上海,曾经要坐22小时的绿皮车。“人挤人,味道包養熏得头痛,有个地方落脚就很庆幸。”

2011年6月,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京沪时空距离缩短至5小时内。

截至2023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连接城市与乡村,一次又一次铁路大提速,让春运回家路越来越近。

一大早,夏军和家人从地铁站出来到北京南站,有条不紊通过安检进站、候车。11点29分,他们抵达上海站,一家人打上车准备回去吃团圆午饭。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0年春运期间,在深圳打工的重庆乘客在广州火车站乘火车返乡(新华社记者壮锦摄);下图为2024年1月26日,旅客在G10次高铁车厢内舞动龙年装饰(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二变】购票:从辛苦“跑断腿”到手机“点一点”

“一票难求”,是游子春运记忆中普遍的苦恼。

年过六旬的李永辉还记得当年春运抢票的“疯狂”场景:在火车站、代售点,寒风刺骨中,等待购票的旅客乌压压一片,从半夜一直等到天亮。

从堪称“爷爷辈儿”的硬纸板票,到后来计算机打印红色软纸票,售票速度从几分钟压缩到几十秒。2012年春运,互联网售票全面推行,乘客购票从辛苦“跑断腿”转变为手机“点一点”。

窗口、网络、电话等多种渠道的购票矩阵,包養以及更人性化的购票方式,满足不同年龄段的诉求,也分散了购票人群。

为了到湖北武汉的女儿家过年,李永辉尝试了“候补购票”功能。今年春运,铁路部门对12306候补购票功能进行了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候补购票成功率。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3年1月20日,旅客们在位于广州市黄沙大道的一家仓库中的临时售票处购买车票(新华社记者周文杰摄);下图为2019年1月22日,在呼和浩特火车东站,旅客将车票放在智能机器人面前扫码获取乘车信息(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三变】行李:从“大包小包”到“轻装上阵”

甘肃天水是西北地区劳务输出大市,近年来年均组织劳务输转超70万人。每年春运期间,天水站、天水南站就会涌入熙熙攘攘的人群。

天水站负责安检的铁路职工陈雄洵记得,刚工作那会儿,务工人员出行主要是“三大件”:背着大包袱、肩扛蛇皮袋、手提塑料桶。

“那时安检工作量非常大。”陈雄洵说,旅客行李笨重复杂,铺盖卷、锅碗瓢盆、瓜果熟食,不一而足,需要每件仔细查看,旅客取下背上也不方便,影响安检进站、上车下车的效率。

如今,拉个皮箱、背个书包渐渐成为常态。从“大包小包”到“轻装上阵”,陈雄洵注意到,人均安检效率至少也提升了2倍。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6年1月14日,在广州火车站广场,旅客肩扛行李准备进站乘车(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下图为2024年1月26日,一名带着孩子的旅客在深圳北站站台上车(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四变】候车:从拖家带口“打地铺”到喝着咖啡逛商店

“慢点慢点,别踩着我!”

年过五旬的苏州市民刘根荣回忆早年春运,脑中总蹦出“打地铺被人踩”的画面。

走进当下的苏州火车站,几乎不见旅客席地而坐。有人刷手机和家人视频聊天,有人在“书香驿站”翻阅报刊,有人在特产商店左挑右选,有人在领取自助下单的咖啡……

“现在,候车环境大不一样了。”长期在包養苏州站工作的潘玲说。在多地火车站,不少候车室化身特色“商业街”。在北京站,不仅有老字号和潮牌,还能买到中欧班列运回的跨境商品。

拼版照片:上图为1993年1月12日,北京火车站开始进入春运高峰,旅客在排队进站(新华社记者唐召明摄);下图为2020年1月10日,旅客在南京南站内布置的“幸福小康照相馆”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五变】检票:从人工打孔到“一秒过闸”

大连站客运车间值班站长刘晓云已在车站工作20余年。

“刚工作时,每名检票员都配了把小钳子,旅客出示车票后,要仔细核对车次、日期等信息,然后在票的一侧剪一个小口。”

春运客流大,在服务台工作的她常去检票口帮班。刘晓云说,那时剪一张票要四五秒,至少要提前半小时检票,旅客早早就得来排长队。

2007年4月,动车组全面上线投入运营,中国开包養網始迈入“高铁时代”;接着推出磁介质车票,只需将车票插进自动检票机,几秒即可完成验票。

2011年6月起,“刷身份证进站”的无票时代来临,带着身份证就能直接进站。

去年,大连站、大连北站对检票闸机进行升级,增加护照、港澳通行证识别功能。旅客通过速度大大提升,实现“一秒过闸”。刘晓云说,现在每个检票口只需一两人引导,动车检票时间也缩短到开车前15分钟。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6年1月14日,旅客在北京站通过人工检票进站(新华社记者李文摄);下图为2017年1月13日,一名旅客在广州南站体验使用人脸识别系统验票验证进站(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六变】餐饮:从“泡面馒头”到品尝“舌尖上的中国”

“忍一忍,吃完火车上这顿,就吃团圆饭了。”

在南京客运段列车长颜晨的春运记忆里,坐绿皮车返乡最难熬的,除了没地睡觉,就是没啥可吃。“那会儿餐车还是烧煤加热的,盒饭刚起卖就被抢购一空。一到饭点,茶水炉前排起长队,车里都是泡面味。”

自带泡面、馒头,就着榨菜、热水就是一顿饭,这是曾经春运火车上的“标配”;那声“泡面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也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以前是吃饱就行,现在是‘舌尖上的中国’。”颜晨说。

他值乘的G7584次列车每天都要售卖上百份“定制套餐”,旅客可以在手机上一键挑选地锅鸡、狮子头等地方美食。到站后,热气腾腾的饭菜就送到了座位。

据上海华铁旅客服务有限公司介绍,2023年该公司冷链、热链餐食销售达1505万份,“长三角一小时热链圈”已初步形成。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1年1月21日,在广东首趟外来务工人员专列L160次列车上,一位乘客在喂孩子吃方便面(新华社记者郭晨摄);下图为2024年1月17日,乘务员在K212/209次列车餐车上展示盒饭套餐(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七变】如厕:从不敢喝水到卫生间物品一应俱全

改革开放后,铁路春运人数迅速上升。1979年的春运,铁路旅客人次首次破亿,客流迎来飞跃式上涨。

沈阳客运段客运三队车队长赵泽强工作已40余年。第一次跟车时,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厕所最麻烦”。

绿皮车时代的春运,车厢里人挤人。“不到三平方米的小卫生间里,也站着五六个人。”

如今,高铁动车的卫生间有了质的飞跃。

赵泽强说,现在的动车卫生间里,感应式冲水的洗手池、洗手液、纸巾等一应俱全,被誉为“金凤凰”的复兴号还有更宽敞的无障碍厕所。那种“只能润喉、不敢喝水”的窘迫早已成为历史。

拼版照片:左图为1994年春运期间,在济南铁路局“棚代客”列车上,乘务员在向乘客讲解临时搭建的简易厕所使用注意事项(新华社发);右图为2017年1月12日,在兰州铁路局银川客运段增开的银川发往北京的临时旅客列车上,乘务人员在清洁车上的卫生间(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八变】自驾:从摩托车大军到新能源车登场

浩浩荡荡的“铁骑大军”曾是春运中一幕牵动人心的场景。

珠三角地区的繁华离不开数以千万计的外地打工者。岁末年终难回家,“千里走单骑”便成了老乡们的选择。顶风冒雨骑行十几个小时,只为那一份团圆的热望。数据显示,最高峰时从广东返乡的“铁骑大军”规模超100万人。

“看似潇洒,其实为省钱嘛,危险又辛苦。”来自广西的胡斌说,自己曾是铁骑一员,前两年改坐高铁加大巴,今年则自驾新能源车回家。

在江苏苏州打工的王庆同样选择自驾新能源车回徐州老家过年。数据显示,今年春运约有72亿人次自驾出行。

“铁骑大军”逐渐退场,更多“绿色军团”已在路上。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3年2月2日,在福建务工的董日旭带着家人骑摩托车返回江西老家过年(新华社发);下图为2020年1月15日,董日旭开着他新买的汽车,准备和家人开车返乡过年(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九变】带娃回家:从出行不易到温暖归途

沈阳站美丽服务台工作人员寇丽已工作20多年。

以往,独自带娃出行的母亲们非常不易:一边拿着笨重行李,一边还要单手抱娃。遇到这种情况,寇丽都会主动上前帮忙。最棘手的是遇到需要哺乳的母亲,客运员要临时找个私密性好的房间,在门口守着。

2016年,关于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到2020年底,所有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基本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

在北京,截至2018年11月底,公共场所设立母婴关爱室数量近400个,机场、主要火车站配置率达100%。

沈阳站的候车室也有了“母爱十平方”温馨小屋。温奶器、微波炉、纸尿裤及接送站一条龙,更多有温度、人性化的设施和服务,让宝妈们的归途多了一份暖意。

今年,气球玩具、图书游戏……厦门始发开往部分方向的高铁列车专门设置了“遛娃舱”,缓解带娃家庭的焦虑,也为孩子提供更多空间与自由。

从童趣满满的母婴整理台到一路有爱的无障碍车厢,更多人群的需求已包養被“看见”。

拼版照片:上图为1995年春运期间,在广州火车站,来自四川的“打工妹”赶早乘火车回家过年(新华社记者陈学思摄);下图为2020年1月10日,在重庆西站红岩服务站的儿童游乐园内,志愿者曾念红(右)陪伴候车的小朋友画画(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十变】旅途:从“单向回家过年”到“哪里都是团圆”

如果说过去更多是“千辛万苦也要回家过年”,吃年夜饭看春晚,有老有小、有说有笑;现在则更多有游有赏、有逛有买。“游子变游客”逐渐成为春节新风尚。

同程旅行发布的2024年春节旅行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北上看雪”和“南下避寒”成为春节假期关键词。

“旅游过年挺好!还能开眼界长见识。”来自吉林的曹美凤和老伴订好机票,和在南京工作的女儿相约赴海南过年,还准备在当地“买买买”一番。“我的春节,我做主”,个性十足的年轻人,也正在重新安排“新年俗”“新年味”。

时代更迭、春运嬗变。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到“此心安处是吾乡”,春运背后折射出城市化进程的改变,团圆的形式也在斗转星移间悄然变化。

“只要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团圆。”曹美凤说。

拼版照片:上图为1993年春运期间,旅客在北京火车站排队进站(新华社记者唐召明摄);下图为2024年1月28日,乘坐公益“慢火车”6063次列车前往宝成铁路秦岭站欣赏雪景的旅客在车内合影(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