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群众增收(两查包養心得会后探落实)_中国网

核心阅读

利用优势条件,发展黑木耳产业种植,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通过电商直播,打通销售渠道,帮助村民创收致富;研究科学技术,促进产业链升级,打造现代化生产线……近年来,吉林省汪清县积极引导农村脱贫户发展产业,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时值3月,长白山脉仍是苍山负雪,金黄的冰凌花在山林间傲雪绽放,传递东北早春的讯息。人勤春来早,地处长白山东麓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一座座木耳大棚内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现在正是木耳菌袋发酵培育的关键期。”汪清县东光镇满河村,56岁的脱贫户徐成清正在查看自家木耳大棚中的温度和湿度,“自打种木耳之后,年收入从几千元发展到十七八万元,心里干劲足得很!”

近年来,汪清县坚持把黑木耳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袋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设备制造、市场营销、废弃菌袋回收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目前,汪清县黑木耳年栽培总量基本稳定在6.5亿袋,产量达3.5万吨。

稳就业,脱贫群众实现家门口上班

清晨,雪花飞扬,汪清县天桥岭镇天河村村民闫翠莲乘着班车从村子出发,前往离家约一公里的桃源小木耳基地产业园工作。

闫翠莲是脱贫户,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家门口就能打工,车接车送还管吃喝。”生产车间里,闫翠莲忙着往菌袋里放菌种。“再过一阵儿天暖和些,春木耳就要大规模种植了,我们得加把劲儿。”闫翠莲说。

“过去,家里收入纯靠种地。这里属于山区,耕地少,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收入。”回忆起过去的穷日子,闫翠莲直摇头。

汪清地处长白山脉,“八山一水半草半田”的现实情况和特殊地貌,限制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大面积种植。莽莽密林并不适合大面积种粮,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却适宜“土特产”种植。于是,汪清县利用昼夜温差大、空气湿润、森林覆盖率高等适宜黑木耳生长的条件,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帮助群众增收。

目前,汪清县共有6个黑木耳专业镇、121个种植村,其中,百万袋以上种植村65个,60%以上的村以黑木耳为主导产业。全县黑木耳种植人数达1.4万人,3万余人从事木耳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一半以上,已累计建成标准化菌包厂、车间70个。

如今,闫翠莲在家门口就业,用自己的双手赚取收入。“产业发展好、待遇好,我们干劲也更足。这些年身体状况好的时候就来厂里干活,不舒服时在家休养,一年能挣两万多块钱。”谈到现在的好日子,闫翠莲乐呵笑着,还指着自己新买的浅蓝色羽绒服向记者介绍,“现在日常开销不再发愁,而且网购方便,看我这在网上新买不久的羽绒服,很不错。”

在天桥岭镇,像闫翠莲一样在家门口就业的脱贫群众并不在少数。“通过发展黑木耳产业,能够带动脱贫户、村民就业,持续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汪清县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唐大涛说,现在全县积极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一方面帮扶重点企业,协调解决脱贫户、村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引包養網比較导村民科学合理种植黑木耳,严控品质拓宽销路。

促增收,电商销售带动可持续发展

早春的风依旧刺骨,汪清县东光镇满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光裹紧衣服,小跑着赶往道路旁的木耳大棚。“现在正是木耳菌袋接种的关键时期,温度要严格控制好,不然会影响品质和产量。”杨光几乎每天都要往棚里跑七八趟,用心呵护菌袋内的黑木耳。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对于脱贫地区,不仅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更要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瞄准未来,满河村将电商作为当地木耳产业的发展方向。“2023年,我们村电商销售收入达到400万元。”谈起村里的电商产业,杨光很是自豪。

满河包養村的电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村里开了第一家网店,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后来,在当地帮扶下,店铺慢慢有了起色。看到村里的木耳、蜂蜜、大米等农产品收益比外地商贩的收购价更高后,村民们纷纷加入其中,通过电商创收、增收,村里的电商产业走上了正轨。

如今,满河村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电商村,通过电商直播售卖的产品范围从本村扩大到全县,还在2021年创建了“满河鲜”品牌。电商产业越做越大,也为村子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离木耳大棚不远,就是满河村脱贫户王乙春的家。“快进屋,上炕坐。”王乙春热情地招呼记者。推门进屋,60平方米的房屋干净敞亮,窗边的长寿花、海棠花开得正艳。

“现在的生活,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乙春说,过去,他和老伴两人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农闲时还得上山采摘野菜售卖,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种地一年下来,满打满算也就挣5000多元,采野菜更是没个准儿,包養平台推薦最好的年头也就能卖3000多元。”

满河村红火的电商直播,有力带动了村内木耳产业的发展。如今,王乙春在村里的菌包加工厂工作。“在厂里帮着装菌袋、采摘木耳,一年干下来,工资能有1万多元。手里有余钱,日子自然越过越好。”王乙春向记者介绍着家里新添置的物件。“大电视、双开门冰箱,都是这几年添置的。生活真是不一样了,有盼头。”王乙春乐呵呵地说。

去年9月,满河村新建成一个黑木耳菌包加工车间。“好品质的木耳最高能卖到70元一斤。更关键的是,这为村里的6名脱贫户包養带来了工作。”杨光说,“预计今年7月,村里还将建成一个占地400平方米的包装车间,我们村的电商产业在向上下游延伸的同时,也将为更多村民带来家门口的工作机会。”

谋升级,科技推广助力产业链延伸

走进汪清县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机械设备轰鸣作响,制袋、灭菌、冷却……一袋袋黑木耳食用菌菌袋,顺着传送带运往国内市场。

生产线一旁,天河村脱贫户胡凤菊介绍,公司不断更新换代的自动化机械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务农辛苦一年,每亩地能挣2000多元,现在,不少人1个月的收入就不止2000元。”胡凤菊笑着说。

“去年,公司的智能生产线产出了2800万袋菌袋,产品辐射整个汪清县的同时,还为当地创造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森介绍,近年来,企业打造现代化生产线,根据需求定制自动化机械设备,从“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走上快车道。

在此基础上,从2023年开始,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还将经营范围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建设了高质量黑木耳立体栽培实训基地。“我们免费提供75座大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当地村民种植木耳。这既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也解决了菌袋的销路,还提升了木耳的整体品质和口碑。”孙森说。

黑木耳产业提质升级,离不开科技的助力。2022年10月,吉林汪清包養網排名黑木耳科技小院正式成立,着力研究和推广长白山黑木耳野生资源开发、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科技小院成立后,教师和研究生长年驻扎生产一线,专注黑木耳新品种选育,提升黑木耳智慧化、标准化栽培生产技术,努力研发适合汪清当地的全套黑木耳生产工艺。”延边大学副教授、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刘迪介绍。

如今,汪清县已在黑木耳种植主要区域实行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菌袋生产模式,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加工、废弃物处理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并逐步推动由“农户生产菌袋+培养管护”向“菌袋厂生产菌袋+农户培养管护”转变,降低菌袋杂菌率,保证木耳产品品质。

“汪清县将深入实施集菌种研发、品牌提升、产品加工为一体的黑木耳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把更多的利益留给农民留在农村,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汪清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乃阳说。

最高法发布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查包養行情情况_中国网

本报北京4月17日电  (记者魏哲哲)最高人民法院16日通报了人民法院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工作情况。据介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依然严峻,校园暴力问题不容忽视。数据显示,近3年来包養網心得,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178件,判处未成年人罪犯98426人,占同期全部刑事罪犯的2%至2包養網.5%。

侵害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呈上升趋势,妇女儿童受性侵害问题不容忽视。2023年,全国法院审包養结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1万件6.1万人,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成员侵害现象严重。

涉网络犯罪问题突出,网络不良信息侵蚀问题不容忽视。据介绍,未成年人实施抢劫、盗窃、暴力伤害犯罪的,有近六成曾长期沉迷网络,未成年人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产生犯罪动机占比较高。

家庭监护缺失问题突包養網出,家庭关爱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不容忽视。司法大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的涉未成年人暴力案件中,被告人为留守儿童的案件共1835件,占比22.94%;被告人为单亲家庭的案件共556件,占比6.95%;被告人为再婚家庭的案件共223件,占比2.79%;被告人为孤儿的案件共19件,占比0.24%,许多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前缺失家庭关爱和教育。

据介绍,人民法院对未成年人犯罪坚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积极采取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方式,强调审判既要成为对失足未成年人惩戒处罚的公堂,又应作为挽救教育的课堂。近期,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未成年包養人杀人、重伤害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人民法院共审结此类案件4件4人,犯罪人年龄在12至13岁之间,被依法判处10至15年有期徒刑。

最高法有关负责人表示,问题孩子的出现既有家庭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对此在审理婚姻家事、侵权等案件时,要注重强化监护责任和教育引导工作,引导父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新能查包養網源汽车下乡再提速(经济新方位)_中国网

近来,新能源汽车下乡屡获政策利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落实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印发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商务部明确“消费提振年”聚焦重点领域,组织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如何?怎样更好满足群众需求?配套服务体系如何建设?今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启动仪式日前在湖北荆门举行,记者在此进行调研。

——编者

“特意赶周末起个大早,看车的人还是不少!”4S店里人头攒动,李成武和妻子跟紧销售人员。这对新婚夫妻家住荆门市沙洋县高阳镇,年初就盘算着买辆新能源汽车,这次特意进城要好好挑选一番。

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在江苏无锡、海南琼海、湖北荆门同时启动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李成武夫妇看中的车型刚好就在其中,优惠不少。

充电桩建设先行,县乡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为啥中意新能源汽车?李成武夫妇算过账:购买续航200公里的车型,每周充电一次,即可满足日常出行需求;使用公共快充设施,一年下来比燃油车能节约三四千元。

方便、实惠,成为不少客户购车的主要考量。皓迪公司是比亚迪的荆门地区总代理商,销售经理陈全告诉记者:“最近公司月均成交量稳定在200辆以上,从县乡村进城买车的客户多了不少。”据了解,比亚迪在荆门市原本只有两家4S店,现在正计划到京山、钟祥等县级市开设新店。

为何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据《中国农村地区电动汽车出行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农村地区千人汽车保有量将近160辆,总保有量包養超过7000万辆,市场规模或达5000亿元。荆门市经信局副局长彭勇介绍,在全市县乡村,纯电动车型市场渗透率为15.9%,插电混动车型市场渗透率为10.4%,与中心城区相比,县乡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激发增长潜力,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下乡,必须提早布局充电桩建设。

记者来到高阳镇,在一个停车场遇到新能源车主代飞龙:“两年前,镇上有了慢充桩,我买了纯电汽车。现在新建了快充桩,不到1小时就能充满电,更方便了。”

2021年起,国网荆门供电公司在全市52个乡镇同步建设充电设施,今年完成升级扩建,共建成58座直流快充站,配备快充桩112个、慢充桩120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地区快充桩全覆盖。今年1至6月,荆门乡镇充电桩充电量同比增长182.33%,增幅居全省前列。

“乡镇高速公路出入口、热门旅游村的充电桩使用频率较高,我们增设了快充桩。”国网荆门供电公司电动汽车业务负责人黄凯认为,充电基础设施建在前面,才能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

新能源汽车驶进村庄,个人充电桩的需求更大。不久前,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曾庙村村民余良锐在手机上申请充电桩报装业务。当天,国网工作人员上门完成现场勘察;两天后,充包養網电桩通电。“农村许多家庭独门独院,有充足场地安装个人充电桩。这一优势条件让城镇难以比肩。”黄凯说。

需求升级引领产品迭代,车辆功能性不断增强

支起帐篷,打出横幅,摆上礼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广场,新能源汽车线下巡展活动吸引居民前来体验。

从业好几年,陈全第一次把展示样车开到远离城区的地界。“不到半天,已添加了几位意向客户的联系方式。”陈全说,接下来会去更多乡镇巡展。

麻城工业园工作人员小刘两年前购买了一辆插电混动车,现在有些懊恼,“当初就该买纯电款。”她发现,巡展车型不仅续航里程更长、充电速度更快,还增添了智能泊车、数字钥匙等实用的新功能。

相比早年间汽车下乡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如今随着消费水平提升,新能源汽车下乡还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掇刀区经信局副局长陈金涛举例说明,一些中年消费者面临车辆换购需求,续航里程是否充足是主要考量因素;对购买首车的年轻人来说,与辅助驾驶、智能网联相关的新“玩法”则更有吸引力。

记者查阅4轮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名录发现,最初参与下乡的只有10家企业、不到20款车型,其中包養網绝大多数是传统车企。今年下乡车型增加到69款,在价位、功能和动力方面拉开了区分度,部分中高端车型也被纳入。

产品随需求升级而不断迭代,商用车亦是如此。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2年我国包養行情新能源商用车销量约占商用车总销量的1/10。记者了解到,在商用载货车中,群众称之为“微面”的微型封闭厢式货车是主流车型,常用于短途物流运输。

刘骏是东风汽车旗下一款纯电微面的用户,家住掇刀区团林铺镇。清晨包養,他开车将农产品送到城里的菜场,闲暇时在团购和拉货平台接单配送食品百货等,每天行驶100多公里。不过,偶尔接到装修建材的单子让他挺犯难:“三五米长的水管,放进车里不容易。要是货厢再大些就好了。”

对刘骏而言,汽车既要多拉快跑,也要省钱可靠。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企划部副部长潘崇刚说,东风目前在售的纯电微面基于原有的载客微面“油改电”而来,装货量受限。为此,他们决定升级产品线,设计一款全新的纯电微面车型。

研发团队在浙江和湖北农村驻扎调研了快递进村等使用场景。“我们发现,进村山坡湿滑,车子要有良好的操控稳定性和充足的动力;为方便装卸货,货厢容积至少要增加到5至6立方米,还需要宽敞的侧门和尾门开度。”潘崇刚说,“纯电微面新车已经完成测试,计划明年上市。”

经济适用车型供给待加强,售后维修等短板需补齐

从市区到县城、乡镇、村庄,随着市场逐级下沉,消费者所需车型特点不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300公里续航里程,对有些市区消费者来说过短,到了村里却可能过长——许多村民以种田或小本生意维生,不愿为用不上的里程买单。

湖北省电动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郑鹏介绍,县乡消费者购买的车型以A00级的微型新能源车和A0级的小型新能源车为主,占六七成左右,价格在5万至8万元。

“对一些仅需出行代步的消费者来说,电动三轮、四轮车更具吸引力;而对有生产需求的老乡而言,新能源货车载货量普遍偏小,皮卡、轻卡、微面等商用车可选品牌不多。”郑鹏建议,相关企业要从产品设计、供应链等多方面降本增效,针对农村市场开发更多“爆款”产品,不断开拓市场“蓝海”。

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哪些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乡镇地区充电设施分散,建设管理成本高。黄凯在电脑上打开国网车联网平台运营中心充电站监控页面,四个彩色的圆圈标明该站点的使用率、故障率、离线率和充电成功率。他坦言,近一年来,全市乡镇慢充桩供过于求,利用率普遍不高;而在春节等返乡高峰期,快充桩却供不应求。

据测算,按照荆门市每年新增6000辆新能源汽车计算,2030年全市集中充电负荷将达25万千瓦。“现在安装个人充电桩的用户越来越多。增加1个慢充桩,相当于增加4台1.5匹的空调,这对变压器容量的要求大大提高。”黄凯担心相对薄弱的农村电网难以负荷。

与此同时,售后维修的堵点也亟待疏通。一些车主反映,不少汽修门店修不了新能源汽车。郑鹏介绍,燃油车以机械维修为主,而新能源汽车维修主要在电池电路,有电工操作证是基础门槛。目前精通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等“三电”维修的技术人员,市场缺口在40%以上。

聚焦制约新能源汽车下乡的瓶颈问题,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相关措施正在完善中。《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3个方面11项具体举措,通过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优化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环境,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湖北省一些职业学校已设置新能源汽修专业,省电动汽车流通协会也在开展新能源汽修技师培训业务,计划联合保险公司制定推出新能源汽车电池维修标准。”郑鹏说,新能源汽车下乡,路途会越发通畅。

戈壁大漠 驼羔盛会_查覓包養價格中国网

4月25日,参加射箭比赛的牧民进场。

当日,2024年“苍天千峰驼羔”文化包養平台推薦旅游系列活动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开幕。此次活动包含赛骆驼、驼羔选美、赛马、射箭等富有特色的文体项目,吸引了当包養網地及周边省市大量观众参加。

包養網比較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包養   包養

探秘“汪汪岗查包養網前培训” 合格导盲犬为何稀缺?_中国网

本期我们一起走进导盲犬的世界,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导盲犬,导盲犬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帮助视障人士出行的工作犬。导盲犬温顺聪明,常见犬种有拉布包養網拉多巡回猎犬和黄金巡回猎犬。日常生活中,导盲犬是如何成为视障人士的“眼睛”?首先,导航是导盲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它们可以根据指令和手势来引导主人向前走、左右转弯、上下楼梯等,并确保周围没有危险物品。在实际出行中,导盲犬还需要帮助主人安全躲避障碍物。此外,导盲犬还会承担交通指挥的责任,在红绿灯或行人信号灯发出通过信号时,导盲犬要准确识别并引导主人安全通过马路。

我和我的光明“引路者”

大屏幕上的这只导盲犬名叫拉布,它的主人王迪是一名盲人按摩师。王迪从小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几年前,王迪视力突然恶化,导致无法独自出行。他因此申请了导盲犬拉布。拉布的到来给王迪包養網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王迪从事盲人按摩工作,每月收入大概3000元,而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会优先为本地的盲人提供导盲犬。所以,王迪提出申请后,很快就免费得到了一只名叫“拉布”的导盲犬。在“拉布”正式上岗前,王迪还与“拉布”进行了一段彼此熟悉的磨合期。

从王迪家到按摩店约一公里的路程,穿过三个路口。拉布会带着王迪躲避障碍物,也会带着她过马路。

而当王迪到达按摩店开始工作后,“拉布”就会安静地等着她。

“拉布”守护着王迪,平时王迪对“拉布”也是宠爱有加,每月她都会拿出1/3的工资做“拉布”喜欢的鲜食犒劳它。工作之余,王迪常常带着“拉布”出门吃小灶。有时遇到怕狗的人,“拉布”也在努力释放善意。

王迪说,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于导盲犬认知的提升,出门收获的温暖逐渐增多。闲暇之余,他们会经常一起吃饭、逛街,到海边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

一只合格的导盲犬是如何练成的?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每一次出行都是性命攸关。作为“眼睛”,导盲犬守护着视障人士的出行安全,必须训练到100%不会出错。这样苛刻的要求,也让导盲犬成为所有工作犬里淘汰率最高的犬种。那么,一只合格的导盲犬是如何被训练出来的?近日,记者走进国内首家导盲犬培训基地——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

揭秘一只导盲犬的“岗前集训”

在位于大连医科大学校园内的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上百只拉布拉多犬刚刚结束午休,走出笼舍,在场地内玩耍。

训导员告诉记者,导盲犬的一生分为寄养期、训练期、服役期和退役期四个阶段。这两只刚出生两周的小拉布拉多犬,再过一个月就将被送往爱心人士家庭寄养,熟悉与人相处的过程。

市民丁艺今年初申请寄养了一只导盲犬幼犬,寄养期间除了要承担购买狗粮的费用,他还要用心培养导盲犬的稳定情绪,完成到室外指定地点排便,不上床和沙发,不乱咬物品,不乱叫等家庭素养训练。

寄养家庭负责将导盲犬养到一周岁,经评估合格后才会进入导盲犬基地接受技能培训。训练周期为一年到一年半。一只合格的导盲犬要具备引领使用者绕开障碍物、过马路、上下楼梯、乘坐交通工具等60多项基本能力,并记住30个以上的口令,7个以上的目的地,帮助视障人士独立安全地出行。

训练期结束,考核合格的导盲犬还需要和视力障碍人士进行为期40天左右的共同训练,我们拍摄时,来自湖北的林女士就正在与等候了三年的导盲犬进行共同训练,待彼此熟悉后,经考核通过,就可以签署协议,免费领取导盲犬使用了。

导盲犬因何稀缺 “一犬难求”如何解决?

导盲犬是视障人士的“眼睛”,引路的“明灯”。而在我国,相对于庞大的视障人群,导盲犬可以说是十分稀缺。根据中国盲人协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731万视障人士,而现役导盲犬的数量却仅有400只左右。远远达不到国际导盲犬联盟所认定的1%的普及比例,导盲犬为何如此稀缺?面对视障人士“一犬难求”的困境,该如何解决?

导盲犬培训难度高 费用高昂

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培训导盲犬由于周期长,算上犬粮、防疫、日常水电、场地以及人工费用等,平均培训一只导盲犬的费用在20万元左右,而作为公益机构,基地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和爱心人士资助,并没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很多员工都是抱着对导盲犬的情感从事训导员工作,流失情况严重。

智能导盲犬:探索视障人士出行另一种可能

在传统导盲犬数量短期内难以提升的情况下,日前,西北工业大学团队开发出了一款智能导盲犬,力图在未来可以带领盲人过马路、上台阶、坐电梯等。最近,通过模块升级,这款智能导盲犬也在不断提升实时的智能响应能力及人机交互体验。

目前,该智能导盲犬已可实现在无网或信号不佳的情况下使用。然而,从科研到实际应用,仍有不小的距离。

研发团队表示,目前智能犬的成本相对较高,未来随着技术的迭代成本会不断降低,团队还将通过增加微表情识别功能,“教会”智能犬判断主人不同的情绪,从而作出相应服务。

我国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有法可依

近年来,公共政策成为助推导盲犬普及的重要动力。2012年8月1日起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规定,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明确了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2022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包養和托运物品目录》规定,持工作证明的导盲犬,可以随旅客一同上车。2023年9月1日起施行的《包養網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定,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交通运输设施和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营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导听犬、辅助犬等服务犬提供便利。尽管有了法规的支持,但在一些公共场所,视障人士携带导盲犬被拒绝进入的情况仍是时有发生。那么,社会公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导盲犬呢?

中国残联理事 中国盲人协会主席 李庆忠:盲人携带导盲犬出行,是盲人独立有尊严生活的象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另外就是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接受公共服务,也是我们国家法律规定的盲人的无障碍的权益。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权益,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我们有关的公共服务部门,要提高这个法律意识,把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落实到相关的行业服务标准规范之中,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知识普及,欢迎导航犬进入公共场所,避免出现被拒包養網價格绝的情况。另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一方面要认识到导盲犬它对盲人群体的重要性,它是一个非常安全的,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所以不要害怕和拒绝它。同时也在它工作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它、引逗它、投喂它,避免它的注意力对盲人出行造成安全问题。(记者 高磊 贾铁生 李新峰 秦祎 侯潇扬)

发展特色产业 查包養行情带动群众增收(两会后探落实)_中国网

核心阅读

利用优势条件,发展黑木耳产业种植,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通过电商直播,打通销售渠道,帮助村民创收致富;研究科学技术,促进产业链升级,打造现代化生产线……近年来,吉林省汪清县积极引导农村脱贫户发展产业,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时值3月,长白山脉仍是苍山负雪,金黄的冰凌花在山林间傲雪绽放,传递东北早春的讯息。人勤春来早,地处长白山东麓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一座座木耳大棚内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现在正是木耳菌袋发酵培育的关键期。”汪清县东光镇满河村,56岁的脱贫户徐成清正在查看自家木耳大棚中的温度和湿度,“自打种木耳之后,年收入从几千元发展到十七八万元,心里干劲足得很!”

近年来,汪清县坚持把黑木耳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袋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设备制造、市场营销、废弃菌袋回收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目前,汪清县黑包養行情木耳年栽培总量基本稳定在6.5亿袋,产量达3.5万吨。

稳就业,脱贫群众实现家门口上班

清晨,雪花飞扬,汪清县天桥岭镇天河村村民闫翠莲乘着班车从村子出发,前往离家约一公里的桃源小木耳基地产业园工作。

闫翠莲是脱贫户,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家门口就能打工,车接车送还管吃喝。”生产车间里,闫翠莲忙着往菌袋里放菌种。“再过一阵儿天暖和些,春木耳就要大规模种植了,我们得加把劲儿。”闫翠莲说。

“过去,家里收入纯靠种地。这里属于山区,耕地少,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收入。”回忆起过去的穷日子,闫翠莲直摇头。

汪清地处长白山脉,“八山一水半草半田”的现实情况和特殊地貌,限制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大面积种植。莽莽密林并不适合大面积种粮,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却适宜“土特产”种植。于包養網是,汪清县利用昼夜温差大、空气湿润、森林覆盖率高等适宜黑木耳生长的条件,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帮助群众增收。

目前,汪清县共有6个黑木耳专业镇、121个种植村,其中,百万袋以上种植村65个,60%以上的村以黑木耳为主导产业。全县黑木耳种植人数达1.4万人,3万余人从事木耳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一半以上,已累计建成标准化菌包厂、车间70个。

如今,闫翠莲在家门口就业,用自己的双手赚取收入。“产业发展好、待遇好,我们干劲也更足。这些年身体状况好的时候就来厂里干活,包養不舒服时在家休养,一年能挣两万多块钱。”谈到现在的好日子,闫包養網心得翠莲乐呵笑着,还指着自己新买的浅蓝色羽绒服向记者介绍,“现在日常开销不再发愁,而且网购方便,看我这在网上新买不久的羽绒服,很不错。”

在天桥岭镇,像闫翠莲一样在家门口就业的脱贫群众并不在少数。“通过发展黑木耳产业,能够带动脱贫户、村民就业,持续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汪清县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唐大涛说,现在全县积极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一方面帮扶重点企业,协调解决脱贫户、村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引导村民科学合理种植黑木耳,严控品质拓宽销路。

促增收,电商销售带动可持续发展

早春的风依旧刺骨,汪清县东光镇满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光裹紧衣服,小跑着赶往道路旁的木耳大棚。“现在正是木耳菌袋接种的关键时期,温度要严格控制好,不然会影响品质和产量。”杨光几乎每天都要往棚里跑七八趟,用心呵护菌袋内的黑木耳。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对于脱贫地区,不仅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更要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瞄准未来,满河村将电商作为当地木耳产业的发展方向。“2023年,我们村电商销售收入达到400万元。”谈起村里的电商产业,杨光很是自豪。

满河村的电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村里开了第一家网店,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后来,在当地帮扶下,店铺慢慢有了起色。看到村里的木耳、蜂蜜、大米等农产品收益比外地商贩的收购价更高后,村民们纷纷加入其中,通过电商创收、增收,村里的电商产业走上了正轨。

如今,满河村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电商村,通过电商直播售卖的产品范围从本村扩大到全县,还在2021年创建了“满河鲜”品牌。电商产业越做越大,也为村子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离木耳大棚不远,就是满河村脱贫户王乙春的家。“快进屋,上炕坐。”王乙春热情地招呼记者。推门进屋,60平方米的房屋干净敞亮,窗边的长寿花、海棠花开得正艳。

“现在的生活,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乙春说,过去,他和老伴两人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农闲时还得上山采摘野菜售卖,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种地一年下来,满打满算也就挣5000多元,采野菜更是没个准儿,最好的年头也就能卖3000多元。”

满河村红火的电商直播,有力带动了村内木耳产业的发展。如今,王乙春在村里的菌包加工厂工作。“在厂里帮着装菌袋、采摘木耳,一年干下来,工资能有1万多元。手里有余钱,日子自然越过越好。”王乙春向记者介绍着家里新添置的物件。“大电视、双开门冰箱,都是这几年添置的。生活真是不一样了,有盼头。”王乙春乐呵呵地说。

去年9月,满河村新建成一个黑木耳菌包加工车间。“好品质的木耳最高能卖到70元一斤。更关键的是,这为村里的6名脱贫户带来了工作。”杨光说,“预计今年7月,村里还将建成一个占地400平方米的包装车间,我们村的电商产业在向上下游延伸的同时,也将为更多村民带来家门口的工作机会。”

谋升级,科技推广助力产业链延伸

走进汪清县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机械设备轰鸣作响,制袋、灭菌、冷却……一袋袋黑木耳食用菌菌袋,顺着传送带运往国内市场。

生产线一旁,天河村脱贫户胡凤菊介绍,公司不断更新换代的自动化机械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务农辛苦一年,每亩地能挣2000多元,现在,不少人1个月的收入就不止2000元。”胡凤菊笑着说。

“去年,公司的智能生产线产出了2800万袋菌袋,产品辐射整个汪清县的同时,还为当地创造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森介绍,近年来,企业打造现代化生产线,根据需求定制自动化机械设备,从“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走上快车道。

在此基础上,从2023年开始,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还将经营范围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建设了高质量黑木耳立体栽培实训基地。“我们免费提供75座大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当地村民种植木耳。这既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也解决了菌袋的销路,还提升了木耳的整体品质和口碑。”孙森说。

黑木耳产业提质升级,离不开科技的助力。2022年10月,吉林汪清黑木耳科技小院正式成立,着力研究和推广长白山黑木耳野生资源开发、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科技小院成立后,教师和研究生长年驻扎生产一线,专注黑木耳新品种选育,提升黑木耳智慧化、标准化栽培生产技术,努力研发适合汪清当地的全套黑木耳生产工艺。”延边大学副教授、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刘迪介绍。

如今,汪清县已在黑木耳种植主要区域实行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菌袋生产模式,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加工、废弃物处理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并逐步推动由“农户生产菌袋+培养管护”向“菌袋厂生产菌袋+农户培养管护”转变,降低菌袋杂菌率,保证木耳产品品质。

“汪清县将深入实施集菌种研发、品牌提升、产品加工为一体的黑木耳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把更多的利益留给农民留在农村,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汪清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乃阳说。

新华全媒+·镜头查包養網站连中外丨城市夏日“会客厅”——当塞纳河遇见亮马河_中国网

塞纳河,是流经巴黎市中心的法国第二大河。它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将巴黎分为著名的“左岸”和“右岸” 。左岸文艺气息浓厚,众多咖啡馆、剧院、书店林立,是文豪巨匠流连的“文化天堂”;右岸坐落着昔日的王包養宫卢浮宫和今天的总统府爱丽舍宫,是巴黎的政治中心。

包養亮马河,自北京北护城河起,由西向东,最后汇入坝河,流经各国使馆、国际酒店、百货商场、潮流商街等区域,串联起北京知名的国际化商圈。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启动了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建设。两年后,经过全面治理和环境提升,亮马河不再只是一条小河,而是“1河2湖24桥18景”贯通的一片水域,成为京城“打卡圣地”。

炎炎夏日里,河岸也许是城市最好的“会客厅”。盛夏的巴黎和北京,有了共同的河岸休闲方式,亲水生活的画面和谐生动,相映成趣。河水包養網潺潺,予人清凉,也流淌出一幅幅美好的人居画卷。

这是人们在北京亮马河包養網比較上划桨板(6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包養網

戈壁大漠查包養心得 驼羔盛会_中国网

包養網價格

4月25日,牧民们骑着骆驼参加活动。

当日,2024年“苍天千峰驼羔”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开幕。此次活包養动包含赛骆驼、驼羔选美、赛马、射箭等富有特色的文体项目,吸引了当地及周边省市包養網大量观众参加。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包養網

  

包養網心得

外媒:超过马查甜心寶貝包養網斯克!扎克伯格成全球第三大富豪_中国网

中新网4月8日电 据《华尔街日报》8日报道,近日,Met包養網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成为全球第三大富豪,自2020年以来首次超过特斯拉CEO包養網心得马斯克。

资料图:马克·扎克伯格。 中新社记者 邓敏 摄

据报道,3月初,马斯克曾在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榜上排名第一。近日,有消息包養传出“特斯拉取消推出一款价格较低汽车的计划”后,尽管马斯克已否认了相关报道,他的排名还是出现了下跌。报道称,2024年,马斯克的财富缩水了484亿美元。

与此同时,随着Meta Platforms Inc.包養網(META)股价率创新高,扎克伯格的财富则增加了589亿美元。

彭博社还报道称,这是自2020年11月16日以来,扎克伯格首次跻身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榜前三名。马斯克现在的净资产为1806亿美元,扎克伯格的净资产为1869亿美元。

此外,法国奢侈品巨头LVMH董事长阿尔诺和亚马逊公司创始人贝佐斯,分别以2234亿美元和2073亿美元的财富,位居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榜包養的前两位。

资源沉到一线 转诊更加方便(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查覓包養價格日子)_中国网

核心阅读

近年来,郑州市金水区通过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确保分级诊疗顺包養畅运转;破除人事关系、职称评定等壁垒,充实基层医疗实力,提升线上诊疗能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让预防和治疗并重,构建三级健康管理联动体系,将健康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多措并举保障群众健康。

前不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的退休市民王大爷,选择从省级三甲医院转出,住进了家门口的人民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别看这只是个社区医院,却和金水区总医院联通,水平不低。”他对记者说,家门口能住院,方便家人探视,也能经常见到老朋友。

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通过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为分级诊疗体系落地落实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构建三级健康管理促进联动体系,将健康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预防和治疗并重,有效保障了群众的健康。

建设城市医疗集团

分级诊疗顺畅运转

“每天医生治疗完,老伙计们就来找我打牌、聊天,住得近,走几步就到。儿子儿媳送饭也方便,和住家里差不多!”王大爷感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真好!”

“我们这有金水区总医院派来的副主任医师,能满足王大爷的治疗需求。”人民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宋培培说,“金水区搞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后,医生来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作为省会中心城区,金水区100多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分布着13家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丰富。

“有这么多大医院、好医院,正为我们开展分级诊疗和织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供了条件。”金水区区长张艳华说,金水区努力推动分级诊疗,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在帮助辖区160多万居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就近就便就医、优质廉价就医,也为其他地区来郑州就医的群众盘活更多优质医疗资源。

在多年医改基础上,金水区以三级综合水平的金水区总医院牵头,成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对21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人力资源、财务运营、物资保障、医疗质控和信息管理的“五统一”。

金水区总医院院长屈燕鸣以转诊为例介绍了成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好处,“上下一体,总医院不仅不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抢患者,还会提供技术支持。社区费用低,总医院技术好,患者适合去哪里就去哪里。”

屈燕鸣继续介绍,集团内,从社区到总医院的上转患者,免挂号费,畅通就诊、检查、住院流程;而下转患者则取消起付线,专线直达、专人接诊。

“过去,往往上转容易,下转难。可是从2023年以来,我们集团内的下转患者达到了3042人次,同比增长了2倍。”屈燕鸣说,“基层包養網價格诊疗量占集团的69%。基层留不住患者、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在金水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充实基层医疗实力

提升线上诊疗能力

原本在金水区总医院呼吸科工作、拥有副高级职称的王强医生,通过全科医生考核后,主动要求到家附近的凤凰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凭借较高的医疗水准,王强平均每个工作日接诊50名患者,并借助CT等医学设备诊断,帮助3名患者发现了早期癌变,使他们得以及早治疗。

“从总医院到社区,人事关系、待遇考核基本不变,思想上没有包袱。这两年,孩子还小,离家近、好照顾,也能为社区作点贡献。”王强说,现在社区中心的诊疗环境、设备都不错,可以满足大部分就诊需求。

“推动分级诊疗,难点在充实基层的医疗实力。近年来,金水区不断加大投入,向基层倾斜资源。”金水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慧敏介绍,目前金水区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安装了CT等医疗设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资产达到了1100万元。

“在人事管理上,我们畅通集团内部流动、调配,实现了100%中高级职称医生定期到基层坐诊,60%常态化在基层工作,大大充实了基层力量。”李慧敏说。

“患者右小腿外侧腿骨上的凸起,请你们重点关注。”通过互联网诊疗系统,将患者的医学图像发送到区总医院远程诊断中心后,凤凰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魏俊丽还不放心,又打去电话,讲明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李慧敏介绍,金水区所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配备了互联网诊疗设备,方便基层医生随时线上求助,去年互联网线上会诊超2.7万人次。“2023年,我们辖区内的全科医生增量较2019年提升了118.96%,达到254人。医护人员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据统计,3年来,金水区坚持政府主导、公益为主,综合辖区人口分布、基础设施、群众需求等因素,新建7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提升14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全部纳入集团化管理,实现辖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全覆盖。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22年版)》,区内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国家能力建设基本标准,60%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能力建设,9家成功创建‘社区医院’,就医环境、服务能力双双提升。”李慧敏说。

构建三级联动体系

健康管理融入社会治理

“阿姨,您身体恢复得不错,没事可以去散散步,但切记要慢行,注意别摔倒。”在凤凰台街道张庄社区208号楼王兰英老人的家里,社区医生马玉玲为她做完针灸推拿后,这样叮嘱。

包養与她同来的社区健康管理促进员赵浩嘉包養網则为老人家属留下了最新的健康宣传页,并登记了治疗、恢复信息。

今年75岁的王兰英,脑出血后需要长期住院,家人照顾负担较重。

前年10月,金水区依托完善的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开始家庭病床试点,王兰英第一个交了申请。“住在家里,享受住院待遇,治疗费用大部分能报销,社区医生定时上门治疗。儿女在家就能照顾我,省心又省力。这项政策好!”王兰英说。

在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金水区着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预防和治疗并重,构建三级健康管理联动体系,将健康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在马玉玲位于凤凰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之家”的工位旁,张贴着一张《凤凰台街道健康管理促进服务团队成员名单》,共分为13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包括特定的家庭医生、社区健康管理促进员、社区护士和区总医院专家。

“我们的健康管理体系是全方位、多层次、联动融合的。”李慧敏介绍,“既有覆盖全面的社区医疗体系,也有区、街道和社区联动的三级健康促进体系。”

据李慧敏介绍,金水区创新打造家庭签约医生街道工作室、社区服务站、楼院诊疗点“三位一体”的家医服务阵地,面向群众提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中医药、妇儿保健等9项基础性免费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支持,探索针对特殊患者开放家庭病床,推动健康服务向老百姓家门口延伸。

据统计,金水区累计有121.9万多名群众签约家庭医生,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43.39万份,管理慢性病患者14.14万人。

同时,创新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健康管理促进联动体系,区级成立健康管理促进委员会,街道、社区分别成立包養網健康管理促进中心、健康管理促进办公室,将居民健康服务纳入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体系之中,每个网格至少配备一名健康管理促进员。

“我们的作用,主要是向居民普及健康知识,同时密切关注居民健康状况,有居民健康方面的突发情况,随时向上报告。”赵浩嘉说。

“为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卫生健康需求,金水区面向公共场所开放了一批便民母婴室,提供多元化公共场所母婴服务。同时,为了提高居民的自我健康服务能力,我们还将面向长处方患者增设一批智能售药亭,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自助取药;面向社区居民投放一批可以开展自助式健康检测、体能评估的智慧健康屋。”李慧敏说,“依靠科技节本增效,提供高质量健康服务,是我们的重要发展方向。”